完善无障碍城市环境,把温暖传送到上海每一个角落

2022-01-18

  上海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绝大多数人行道都铺设了盲道;老旧小区的多层住宅正在安装越来越多的电梯;行人过马路时,来往的车辆会停下等候......这些无障碍环境营造,让居住于此的近六百万老年人(包括近一百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和近一百万残障人士获得了生活便利和人生尊严!

  但是我们也感到,上海城市的温度还冷热不均,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很多明显不足。有的需要锦上添花,比如建设较早的地铁一号线,很多出口没有自动扶梯,能否想想办法尽量解决?有的需要雪中送炭,比如目前轮椅出行非常困难,走车行道危险不规范,走人行道高低不平推不动。上海坐轮椅的老年人、残障人士和病人步履维艰!有的需要综合整治,最突出的是有些人行道元素过多、布局不合理,严重阻碍通行!很多不宽的人行道上有画蛇添足的绿化花坛、有延绵不断的自行车停放区、有各类禁停禁行的路障隔离栏、有广告灯箱电话亭、电线杆子垃圾桶,还有穿堂而过的快递员。供人行走的空间越来越窄,不要说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就是身手健全的年轻人,行路亦难!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如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之后深圳、北京、海南、天津等地也出台了相同的地方规章。2021年6月上海市政府也颁布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在国家和上海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和诸多“养老法规”里也有相关条文。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在不断完善法规的前提下,更好地贯彻执行法规,把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落到实处,使上海的广大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均衡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

  在法治层面我们呼吁:市人大结合立法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对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就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政府及社会各方对无障碍环境的法律认知与贯彻执行开展检查、监督、推进;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对此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在行政层面我们呼吁:政府及相关机构就自身的职责,对照现有法规进行自查自纠。特别是绿化部门、城管部门、市政建设部门、邮电通讯部门、交通管理部门,都是无障碍环境的重要营造者。人行道上的花坛可不可以安排更合理些?自行车停放区可不可以做点减法?街边电话亭功能可否并入便利店?等等,请设身处地地为老人们和残障者们想一想,把路留得宽一点吧!

  在社会层面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关爱数百万行动不便的同胞们,在硬件设施、服务方式、信息传递各方面为他们创造更高品质的无障碍环境。我们希望有更多手语志愿者出现在车站和剧场;有更多的残障人卫生设施布局于街头巷尾;希望商场酒店能让轮椅畅通无阻;盲人手中的导盲犬获得更多的准入……

  我们希望出门在外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如在家一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