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建设“老年幸福之城”的建议

2022-01-18

  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让千千万万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对上海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以及大规模建设养老设施,在养老服务数量上的缺口已大为缓解。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我市仍然亟需通过积极“为老”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幸福感、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一、公共养老服务重数量、轻质量

  公共提供的养老服务可以托底,但难以实现普惠性、多样化、高品质,且存在与社区基层工作绩效不兼容、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对于老人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心理需要,如文娱学习、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倾诉欲望以及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的愿望等等,还未予以关照。目前为老服务规划、评比和考核中注重数量型指标,如服务点数量、街镇覆盖面、应用场景数,上级考察主要了解“有与无”,难以判断“优与劣”,绩效显示度低,基层人手紧张,难有积极性提供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调研还发现当前老人的文娱、学习需求强烈,但每个区只设一个老年大学,街道一个社区学校,大多数课程都是一席难求,而且还有83%的受访老人表示从没有去过老年大学,更有38%的老人不了解老年大学的任何信息。

  二、老年消费面临市场边缘化困境

  市场提供的养老服务种类丰富,但老年人面临市场边缘化困境,主流市场产品服务品质好,但价格高,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较少考虑老年人需求特点。在餐饮方面,83%的老人主要在家买菜做饭,但满意当前用餐方式的不足4成;53%的老年人需要钟点工服务,但实际享用的三分之一不到;72%每年有出游计划,但40%的老人表示由于订票麻烦或缺乏正规安全的旅游信息平台,外出旅行困难;在公共适老化改造方面,老人活动区域到社区微商圈和公共设施的通达性不足;在旅游方面,品牌企业因责任风险高,营销成本大,不愿承接老年团,或需家属陪同和体检证明。而针对社区老人周边游的小型机构,很多不具备组团资质和监管要求。若任由老人消费与主流消费差距日增,商家更无动力为老年人建设营销和供应渠道,将导致老年人与优质服务越来越远。

  三、养老服务平台亟待升级优化

  目前民政局建立的养老服务平台,较好地体现政府在老年需求和消费市场上的“放管服”角色,并且也有适老化改造等较为成功的实践。但是,在界面友好性以及功能完备性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的空间。比如,目前平台板块设置和内容提供主要体现了政府项目,如政策宣传、养老机构、助餐点等等,但更像政府网站,缺乏电商平台式的交互功能,尚不足以承载大规模老年服务供需对接的功能需求。

  为建设“老年幸福之城”,促进我市积极“为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转变为老服务理念,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一)转变社区基层绩效观。推动为老服务规划、评比和考核中向“重质量”、“精细化”方向转变,从只注重“有与无”、“多与少”,更多转向考察“优与劣”、老年人“满意不满意”,更注重服务种类结构布局合理性、设施场所资源的利用程度、老年人各项活动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提升服务绩效透明度。针对基层为老服务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要提高普惠性养老服务的绩效透明度、显示度,加强活动信息宣传、预约和公示,为老年人和社会各界对基层为老服务进行即时评价、比较、反馈和建议提供便利。

  (三)重视精神心理类需求。不仅要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更要关心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合理引导行业协会开办独立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即民非组织,如书画协会等文娱协会,可以重新登记老年大学,满足老人文娱需求;心理行业协会可以开办老年心理服务机构,从事老年人心理服务需要,等等。

  二、大力优化养老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养老“大城重器”

  (一)完善服务平台架构。引入电商平台式的友好界面、互动体验以及社交功能,更丰富地展示优质的产品服务,让老年人、为老服务企业和组织成为平台的主角。

  (二)有机整合四方主体。应将服务供应方、老年人、基层社区、主管部门四方主体高度整合起来,支持社区拼团、社区定制招标等服务,促使老年产品服务从零售转为社区批发,甚至可以在全市、长三角层面,通过“集中谈判、带量采购”形成规模经济和打通供应链,推动各类老年产品和服务降价提质。

  (三)打造监管服务闭环。如建立平台的“准入、审核、评估、监督、惩戒、退出”动态信用管理体系,淘汰劣迹服务商,提高评价比较好、运作有效的企业显示度,并以平台供应商为样本,与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

  (四)引入专业化运维。在进一步升级和功能改造的基础上,未来也可考虑交由更专业的第三方运维,使其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城重器”。

  三、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

  (一)从“送资金”到“送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养老需求与供给对接中的难点、堵点,从提供各类补贴更多转向提供牵线搭桥、对接供需的服务。

  (二)对文娱团队加大服务和引导。老年人因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各种文娱团队,并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一定的专业化指导、安全性保障、宣传推广和规范化组织服务。

  (三)建设“银龄人才库”和“行业志愿者服务中心”。对于愿意从事有偿或公益劳动的低龄老人中,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征得老年人同意后协助录入人才库,并推荐给“行业志愿者服务中心”。例如可由税务部门或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建立“税务志愿者服务中心”,为小微企业代理受领发票,指导企业正确填报各类税种申报,作为税务引导员指点各类事务办税路径,等等;

  (四)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加大优质养老服务和产品进社区的力度,培育社区达人和银发网红,在“五五购物节”基础上,考虑推出面向社区老年人的“九九购物节”,拉近优质养老服务和产品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

  城市是否有温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对待老年人,不止于作为被照护对象来“养”,“养”不足以体现上海面对老龄化的认识水准,全方位“为老”、建设“老年幸福之城”才是上海应有的城市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