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老城厢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
2022-01-18
上海老城厢地区指自元朝至元廿八年建制以来形成的上海县城范围,是上海开埠之前,历史遗产保留最集中,历史记忆最丰富的区域,是黄浦江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也成为当前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品格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上海老城厢的历史风貌与开埠之后形成的租界历史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都是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制以来,上海老城厢地区屡有变迁,但基本保留了完整结构,城市肌理清晰,是江南文化的最标准的样本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2021年11月李强书记在调研传统优秀老建筑保护工作时再次强调了对城市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12个位于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老城厢地区约2平方公里也列入其中。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整体规范了老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原则。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2019年修缮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注重整体保护,社会参与。经过一系列规划和举措,老城厢保护已基本做到应留尽留,建控区采用“蓝绿丝带”规划设计方案,以北黄浦为例,己基本管控,肌理较为完善。
但由于历史原因,上海老城厢地区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一、老化现象严重,与现代化城市生活有所脱节。居住密度高,较为拥挤,居民自发搭建和改造导致居住环境欠佳,基本生活保障设施不足,旧城改造难度较大,外来租住人口相对较多,社会治理成本较高。老城厢地区出现了大都市内核区域常见症状,即核心区衰败,社区老龄化和外来化,社区认同感降低,发展活力减缓,改造后回潮现象也屡有发生。调研发现,大部分老城厢居民以追求生活品质为先,不愿意留下,想要迁出该地区。
二、部分老城厢建筑活化利用方面还未实施,存在缺乏具体部署的情况。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老城厢都已经做到“留”下来,但是仍然存在被当做遗存孤立、隔绝保护的问题,过于关注对建筑形态的保护,而没有有效地关注建筑的灵魂,赋予建筑以活力。下一步的基本规划市政府已确认并部署了,但是具体如何实施、怎么落实还有待商榷。
为此建议市旧改办、房管局尽快完成老城厢老旧地区居民安置工作,与市规资局、住建委等单位配合做好“留房走人”工作,确保城市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平衡和统一,根据市政府发布的老城厢建筑规划部署,细分居住、旅游参观、商业办公等用途,采取针对性的活化利用措施:
一、为发展而保护,借鉴“一村一品”、“一街一品”经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有机结合,创立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老城厢街区是一个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整体,改造应通过严谨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提取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的核心价值,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在传统历史街区的改造上,可参考国外的一些经验做法。如日本学界倡导的“再造魅力故乡”和“打造观光城乡”运动,形成以小樽运河的修缮、维护和提炼为中心的北海道小樽改造,突出红砖建筑主题的京都舞鹤社区改造。这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一村一品”或者“一街一品”方案是具有可行性的改造方式。市政府及区政府可以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遗产研究等相关专业的学者切实评估老城厢地区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根据认定遗产名单,合理规划保护区域,提炼特定街区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形成主打品牌。可依据上海老城厢四个风貌片区特色,形成标志性文化品牌,如豫园的庙会、小吃、民族及宗教等文化特质,露香园的“顾绣”,文庙的儒家文化及乔家路的中华老字号邵万生等,同时积极提炼自晚明以来,以上海县城为核心的地区风土名物,如顾绣谈笺,灯彩制作、海派剪纸等,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文化和老城厢街区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再融入到更新和改建中,为街区注入生命力,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为社区发展重新赋能,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二、留住老城厢精神文化内核,建立社区博物馆
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居民生活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是全世界先进的社区改造方式之一,在多个国家、多种社区类型都曾有过成功经验。上海某高校团队曾在广州做过东濠涌的社区博物馆,即将广州水务局的河道治理工作与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提炼一些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比如濒水人群的民俗,民间技艺,使东濠涌景观带重新具备广州性,成为广州旧城东门一带不可分割的景观。
上海老城厢地区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让在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得到保留和传承。如乔家路风貌片区拥有诸多有形及无形的文化遗产,像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清末民初实业家王一亭故居“梓园”、曾名列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的书隐楼、德兴馆本帮菜、梦花街馄饨等,许多街区内的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优秀文化资源。在郁氏故居对街的乔家路74号的杨家老宅,是沪上著名的实业领袖杨勤学的祖宅,为民族设计师李铿、李铮设计,足可比肩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建筑,研究价值更甚,目前尚未列入保护名册。应给予关注保护,并邀请专家和原居民,挖掘类似旧建筑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借助历史建筑的地理优势,通过做历史人类学调查,收集考证历史资料等方式,还原梳理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资产,建成社区博物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