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品质,打造有温度的城市轨交体系的建议

2022-01-18

  一、背景情况

  上海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城市,营造体现人本价值的公共交通服务环境。精细化、体系化、人性化的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能让市民在出行中感受城市温度,对城市拥有更多归属感。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实施无障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取得显著效果。但在工作系统性、衔接性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尤其一些设计细节,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出行困难群体而言,也期待做更科学合理的改善。

  二、问题及分析

  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无障碍通行设施,包括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盲道等;无障碍卫生间;导引指示系统。无障碍设施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品质改善不能割裂看待,仅仅局限于硬件铺设和一事一议,应更多贴近残疾人等实际需求者的视角,在环境建设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和场景模拟,在细节和衔接上不留漏洞。以此衡量,目前轨道交通环境无障碍设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障碍通行设施友好性待提升

  一是无障碍电梯使用感受不友好。如,使用空间较为狭小,不方便操作轮椅或者婴儿车进出;部分地铁线路的无障碍电梯需要工作人员开启方能使用;站内换乘电梯找不到点位。如世纪大道站,须依靠工作人员带领,出站后再进站内才能找到无障碍电梯换乘。二是无障碍坡道设计还有缺陷。如,部分坡道设计角度大、转向平台空间小,导致婴儿推车、轮椅等不易转向;站台与车辆车厢间隙较大,并存在高差,易导致个人使用轮椅无法直接登乘。三是盲道设置和盲文信息缺失。如盲道不连续,盲文导引信息太少,导致出行者通行、换乘出现严重障碍,甚至带来安全问题。此外,有些步行楼梯过宽和过深,并缺少有效的扶手和支撑设施。

  (二)无障碍卫生间设计不够合理

  虽然大部分站内专设无障碍卫生间,坑位设施基本按照国标设置,但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间与通道地面存在高差,隔间预留空间不足,进门设置不合理,如采用厚重的弹簧门,导致轮椅进出、开关门、转动不畅等问题。二是无障碍洗手台和扶手设计高度、深度和角度不合理,造成乘客使用不便。三是部分站点洗手台尚未做无障碍化改造。

  (三)导引指示系统还不完善

  无障碍导引指示系统是链接各环节无障碍设置的关键,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导视系统设计不统一、不连贯,乘客因导视系统的中断产生使用障碍的情况;导引系统缺少细致、有效的信息内容,如距离出口或最近的卫生间的行进时间和距离提示;车内尚未提供多语种报站提示,地铁通道和无障碍卫生缺乏盲文导向提示系统等。

  (四)轨交站点周边无障碍整体布局待加强

  一是针对视障人士的导视系统缺失、盲道占用情况严重。二是无障碍道路设施与轨道交通进站通道衔接不畅。三是无障碍通行设施存在设计角度过大等问题,导致个人无法使用轮椅进站。四是站外无障碍电梯位置无明显提示导引。同时,轨交联通诸多城区中心,在一些站点已逐步形成地下城体系,但目前还缺乏无障碍环境的系统构建。

  三、建议

  (一)排查提升现有基础设施

  建议全面排查轨交无障碍设施缺陷,提升设施品质。1.优化无障碍通行设施。建议尽可能在通行过程中的高差部分建齐踏板和坡道。全面贯通盲道,对无障碍电梯位置及空间进行合理调置。在车厢设置轮椅固定装置及高度合理的扶手。在步行阶梯通道增设有效扶手及倚靠休息装置。2.完善并合理化卫生间空间。将卫生间推拉门改成移门。尽量将卫生设施做紧凑化处理,增加轮椅调转空间。卫生间内设置盲文全信息提示。3.加强对导引标识的统一。建议系统调整导视规范。提供细致的信息内容,如行进距离和时间等。突出地标性站点特色。增加针对视听障碍人士信息导引提示。在信息播报中使用多种语言包括视频手语等。

  (二)完善规划设计与配套建设

  开辟轨交无障碍设施使用反馈渠道,及时吸纳乘客实际体验意见,并补充进轨道交通无障碍设计规范,在轨交建设中充分应用。在灾难预防及安全设计中,充分考虑对站点发生特殊灾难情况下,无障碍电梯及其他设施停运状态时的下肢残障、视盲等残障人士应急逃生设置预案。在上海地铁各站点,全面推行盲人语音导向系统及配套应用(App)。

  (三)强化机制建设与理念宣传

  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轨交无障碍环境建设。交通部门主动加强与上海各职能机构及区域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牵头建立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无障碍设施设计队伍建设,与施工团队紧密合作,明确督导监管及维护责任。大力提升市民对无障碍环境意识,加强无障碍理念宣传,普及各类无障碍设施使用方法,让互帮互助成为城市常态。充分达成上海轨道交通提出的“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交通出行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