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本市智慧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2022-01-18

  一、背景情况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科技支撑智慧养老能力”,智慧养老是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区的有效路径;智慧养老是坚持人民至上,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有力支撑;智慧养老也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

  二、问题及分析

  为全面反映出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情况,民革上海市委会通过全市16个区委会共计发放问卷超10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3份,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整体养老服务知晓度有待提高

  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和普及度还有待提高,约37%老人没听说过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约43%老人听过但是没去过,而实际去过的不到20%,经常去的仅5%。用过“上海养老顾问微信公众号”的老人仅5%,了解并使用过所住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老人同样为5%,反映出当前智能手机虽普及但软件的便利性及可接受性有待提高,“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针对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科普培训需要长期、持续开展。

  2、智慧养老服务价格偏高

  根据问卷调研情况,老人在选择智慧养老服务时将价格因素放在首位,同时也强调功能实用、服务优质。在智慧养老单项服务的费用方面,老人选择200元以内占比超过40%,而选择500以上的约为22%。这既和现阶段国内老人的消费理念有关,也和他们的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按照本市老人月平均养老金4321元计算,考虑到其他开支,老人难以负担更高的养老成本,而目前符合老人要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3、社区智慧养老的总体满意度不高

  老人对目前社区智慧养老的满意度普遍还不高。过半数老人对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评价一般,而对其中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价格、产品功能、服务专业性等六个方面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均有10%左右,这说明现有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还有待全方位提高,硬件、软件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服务人员及老人的培训也需要加强。

  4、社会、家庭养老责任分配不清

  责权不明是社区在推进智慧养老时的主要顾虑。《民法典》规定,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子女是赡养老人的第一责任人。政府主要是承担孤寡老人的照护。但社区智慧养老设备主要连入“一网统管”平台,出现状况先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导致一些子女成了“甩手掌柜”。更让社区工作者顾虑重重的是,一旦由于智慧养老设备失灵,导致老人救助不及时发生意外,他们难以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不能从法律上,明确家庭与社会对老人养老责任的界定,智慧养老的进一步推进将面临阻碍。

  5、老人隐私权保护未受重视

  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市老人对于个人隐私权比较重视,约一半的人群认为隐私问题会影响他们选择智慧养老服务的决定,而社区和商家在提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时,往往缺少隐私保护意识。

  三、建议

  1、建设统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是智慧养老服务开展的重要载体,建议增加专门的智慧养老板块,建立全市统一智慧养老平台。另可设立智慧养老科技孵化中心、养老大数据分析中心、独立的养老服务质量监督中心、智慧养老培训指导中心。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归集,实现信息化数据在智慧产品购销,老人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信息对称。导入全市老年人口信息,方便社区、老人等自由选择,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综合成本。

  2、制订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及监管机制

  住建部已发布《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建议卫健委、经信委等部门,在两批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养老标准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流程规范、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推动形成协同机制,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信息化协同、服务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

  3、运用“智慧思维”升级适老化改造

  在社区“适老化”改造中引入智慧思维,通过城市更新引导社会闲置资源用于养老设施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健康等产业政策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等扶持政策,引导鼓励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吸引相关领域头部企业、优质项目落地。

  4、适时出台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规范

  不断积累社区智慧养老工作经验,适时制订“上海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规定”。明确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对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财政投入,街镇在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责、权、利及人员配置,智慧养老工作中社区与家庭的各自责权,进一步明确家庭和社区在养老中的各自法律责任。

  5、重视老人隐私权保护

  加强智慧养老网络安全建设,制定智慧养老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规范,完善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标准要求,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管理和安全管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养老信息安全保护规章制度,为老人建立坚实的法制保护网,在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架构设计上,采用安全等级最高的加密技术,防止老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被窃取及非法利用。加强老人隐私保护法律培训,规范涉及老人隐私的工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