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孤零零的几栋楼,谈不上风貌
2022-01-19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姜晓凌 陶婷婷
“目前,大部分老城厢都已经做到‘留’下来,但是仍然存在被当做遗存孤立、隔绝保护的问题,过于关注对建筑形态的保护,而没有有效地关注建筑的灵魂,赋予建筑以活力。”民革上海市委的这份“关于上海老城厢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提案,直面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和人文底蕴。
借鉴“一街一品” 创立历史文化街区
只留住老房子的壳,缺少街区整体氛围的营造,拉开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距离,不是真正的历史风貌保护。
居住密度高,较为拥挤;居民自发搭建和改造导致居住环境欠佳,基本生活保障设施不足;旧城改造难度较大,外来租住人口相对较多,社会治理成本较高……上海老城厢地区出现了大都市内核区域常见症状,即核心区衰败:社区老龄化和外来化,社区认同感降低,发展活力减缓,改造后回潮现象也屡有发生。民革上海市委调研发现,大部分老城厢居民以追求生活品质为先,不愿意留下,想要迁出该地区。
“通过‘活化’的理念,以复原性的维修保护历史风貌街区,眼里不仅要有老房子,更要有人有生活。”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可借鉴“一村一品”“一街一品”经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有机结合,创立历史文化街区。可依据上海老城厢四个风貌片区特色,形成标志性文化品牌,如豫园的庙会、小吃、民族及宗教等文化特质,露香园的“顾绣”,文庙的儒家文化及乔家路的中华老字号邵万生等;同时积极提炼自晚明以来,以上海县城为核心的地区的风土名物,如顾绣谈笺,灯彩制作、海派剪纸等,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文化和老城厢街区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再融入到更新和改建中。“从整条街区的风貌着眼,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着手,上海‘活化’历史风貌街区的探索必定会给老城厢子应有的生命力。否则单靠孤零零的几栋楼,谈不上风貌。保护老城厢的目的,不仅是参观、展览的需要,更是为了延续城市文脉,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留住精神内核 建立社区博物馆
“上海某高校团队曾在广州做过东濠涌的社区博物馆,即将广州水务局的河道治理工作与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提炼一些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比如,濒水人群的民俗、民间技艺,使东濠涌景观带重新具备广州性,成为广州旧城东门一带不可分割的景观。”提案例举了上海参与的成功案例。
如何在保留和传承中找到一条平衡之道?民革上海市委认为,上海老城厢地区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让在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得到保留和传承。如光启故居“九间楼”、清末民初实业家王一亭故居“梓园”、曾名列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的书隐楼、德兴馆本帮菜、梦花街馄饨等,许多街区内的筑都是不可再生的优秀文化资源;乔家路74号杨家老宅,是沪上著名的实业领袖杨勤学的祖宅,为民族设计师李铿、李铮设计,足可比肩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建筑,研究价值更甚,但目前尚未列入保护名册。提案呼吁,应关注保护,并邀请专家和原居民中的智识之士,挖掘类似旧建筑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可参考意大利锡耶纳大教堂博物馆的形式,借助历史建筑的地理优势,通过做历史人类学调查,收集考证历史资料等方式,还原梳理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资产,建成社区博物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