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民革上海市委:面对“卡脖子”,上海生物药产业链如何自主可控?
2022-01-19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姜晓凌 陶婷婷
“以抗体为例,生产流程主要包括细胞系构建、细胞逐级放大培养、蛋白分离纯化和制剂灌装等4个关键步骤,供应链环节存在不同程度“卡脖子”问题。其中,第一步和第四步‘卡脖子’程度较轻,因为细胞系构建关键是种子细胞,国内药企和科研单位已建立保存数目众多的种子细胞库;制剂灌装环节主要包括灌装机和冻干机,国产化程度已达30-40%;而第二步和第三步‘卡脖子’程度严重。”
民革上海市委在走访了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座谈后发现,作为整个生产规模和成本控制关键环节的第二和第三步,细胞逐级放大培养和蛋白分离纯化所需生产设备、试剂、耗材等原材料主要涉及生物反应器、一次性反应袋、细胞培养基、层析填料、深层过滤器、纳滤膜/超滤膜等六类产品。而上述六类产品的市场主流供应商均为国外企业,主要是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赛多利斯、美国赛默飞和美国密理博,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于10%。
多重原因 生物药供应链极度不稳定
生物药供应链存在极大不稳定因素,除了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全球新冠疫情反复造成的潜在威胁外,基础研究存在差距,部分核心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缺乏验证平台,本土供应链产品难以获得市场认可;缺少供应链龙头企业,对标国外龙头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在药物研发生产不同阶段,药企对国产产品使用动力不足是主要原因。
民革上海市委认为,前面提到的4家欧美企业已掌握核心产品技术,或通过专利技术交叉许可,形成市场垄断;而我国相关基础学科起步晚、缺乏专业人才、产品研发能力弱,部分产品无法生产,部分产品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例如,多层共挤膜是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材料,国内对膜配方及膜原料颗粒的生产工艺仍在探索中。
目前,虽然已有部分国产供应链产品可以量产,但由于行业内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鉴定、检测和验证平台,无法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价,导致市场推广困难重重。
加上生物药产业链设备耗材相关产品种类繁杂,例如有些单一产品如一次性反应袋和膜材料本身的市场容量较小,一次设备开机可以满足几个月市场供应量。因此,供应链企业多为主打一个或一类产品的小公司,缺少能够进行多产品线布局的龙头企业。反观国外龙头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通过并购重组在10年间实现了生物制药工艺全链条产品的全面覆盖,包括过滤和分离技术产品、纯化技术产品、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技术产品并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建立极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对于研发阶段的新产品,由于生物药附加值高,但原材料成本占比不高,加之药企追求药物研发上市速度,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好、认可度高的国外成熟产品,特别是计划在欧美同步上市销售的药物更是如此。对于已上市产品,若要对关键生产设备、重要原辅料等进行重大变更,需要完成工艺验证并获得药监部门备案审批,这一过程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所以药企往往不愿意尝试国产替代。
统筹推进 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
生物医药被认为是21世纪药物研究开发中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是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增长极。上海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应通过统筹推进,在“十四五”期间一定程度上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布局一批关键生物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持续支持跨领域技术攻关。推动本市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用联盟,通过生物制药工程化集成和验证平台建设,推动国产设备/耗材及工艺技术的试验、验证和示范;同时促进技术交叉许可和行业标准制定,以实现产业链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并适时组建本市“生物药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对国产替代产品应用的技术指导,鼓励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形成国产产品替代示范案例,提升药企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国际品牌,加强对技术、产品研发投入和布局,依托可靠可控的质量体系,打造与国际水平同步的主导市场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