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经济发展 这些代表委员纷纷建言
2022-01-26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围绕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多位民革党员中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热点、建诤言、支高招。
为进一步持续优化上海的营商环境,白江委员建议持续推进顶层制度的设计与优化,持续推进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和持续提高契约执行力,持续推进反垄断法的实施、努力构建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全面优化综合服务环境,持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良好的司法环境,持续完善破产制度和优化商事主体退出机制。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优惠政策、降低许可门槛、提高工作效率等各项举措比较多见,但针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要求、相应的法规、规范、制度,相关部门的推进就比较欠缺。沈伟涛委员认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减少违法行为发生,本身就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降低许可门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法规、规范、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保护守法企业的正当合法权利,保障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本市营商环境。
上海城市数字治理方面工作的开展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审批和管理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上海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陈伟志委员认为,要及时优化升级,规避“黑天鹅事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期间的信息安全;要优化顶层设计,消除“数字孤岛”,提升城市数字治理工作能效;要加强制度建设,填补“数字鸿沟”,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数字治理体系;要加大改革创新,运用智能手段,助力上海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
小微科创企业是助力上海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当中创新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微观市场主体力量和坚实底座,但创新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瓶颈和困难。蔡宁代表建议,立足实体引导,优化金融服务配套环境,强化政策考评引导;加大惠及小微科创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畅通金融与创新资源要素循环新格局,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推动小微科创企业摆脱创新羁绊;精准梳理上海国有企业的产业链位置以及市场业务类型,充分利用上海国企资源优势,推动形成大型国企与小微科创企业捆绑式发展模式,助力上海小微企业“跟随出海”,开拓“开放型”经济新领域。
为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政策实施以来,上海通过主动服务、线上办理等举措,帮助企业快速享受优惠政策,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添动力。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放弃享受这项优惠政策。方奇钟委员认为,持续做好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纳税服务工作,关键是如何提升优惠政策落实精准度,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的能力、方法与途径,助力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他建议政策尽早出台并实施,便民政策要便民化,要稳步深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伴随前一轮经济周期内房地产迅猛发展所形成的众多商务楼宇,已成为我市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宾馆会展旅游业、房地产业、都市型工业的最主要载体。为提高楼宇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其可持续发展,陈峻代表建议建立楼宇经济动态、长效的管理系统,加大楼宇经济的招商力度,高度重视、精心保护、完善服务楼宇经济,加强、优化楼宇经济的税收征管。
随着财政、税务部门征收、支出与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财政税务的管理正在从原先单一的部门管理行为转变为由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理,其难度明显加大,综合治理的目标期望也越来越高。韩曙委员认为进入新时代,“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趋势,财税部门在探索建立社会综合治理模式过程中,急需转变固化的管理方式,从专业化的单一模式向社会化的,由各部门、方方面面与法人、自然人共同参与的模式转变,尽快形成共治、共理、共管、共育的新型财税综合治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