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资政进行时,看这些委员如何说
2022-01-26
徐毅松委员
近年来,上海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用地有效供给不足和建设用地利用不够高效等问题。建议强化土地高质量利用,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强化土地利用绩效与土地使用权退出等合同管理要素的执行。健全闲置土地盘活机制,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处置力度,建立健全低效产业用地倒逼管控机制,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处置退出,鼓励国企利用自有资金开展减量化并取得用地指标及相关收益。优化项目用地供应方式,推进规划用地条件一次性告知,推进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区域评估,成果供建设单位免费使用,以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单晓光委员
上海应进一步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中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响应,做出真创新、解决真问题。对此建议优化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构,应当按照科技自立和科技自强的总体要求,平衡好短期应急举措和长效制度设计,重点解决结构性问题。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知识产权既是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的因,也是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果。将知识产权作为衡量科技计划资助机制实施效果的关键依据,上海应当加强对科技计划资助机制的考核力度,从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响应角度出发,并将知识产权作为资助机制继续保留或裁撤的关键依据。
唐巍委员
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的九个涉农区而言,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建议改善基层推广机构条件,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农业院校积极对接当地农业农村委员会,农业农村委员会也可以主动和农业院校联系,在属地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合作社,由政府部门搭桥在农业合作社中建立实践基地,并将一定数量的基地实践时间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针对农村的种养大户、村干部、创业青年等开设学历培训班,培训形式和内容要创新,所有相关培训应可计入职称评聘、晋升的学时。解除中职院校农学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入门障碍,在招考中对基层农技推广岗位放宽学历要求。建立派遣制农技人员的制度,建立农业技术人员的特有管理和晋升机制。
侯丹华委员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并提倡见义勇为精神,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体公民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道德感,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方面。建议本市民政机构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力度及其荣誉认可度,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在奖励机制方面,建议区分不同情况,给予见义勇为者家属及子女一定的政策倾斜。建议本市民政等部门引导地方媒体加大对见义勇为义举的宣传,搭建多渠道、全方位弘扬良好社会风尚的宣传体系,各大新兴媒体平台都将此类宣传纳入平台头条板块,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举成为人人争先效仿的新时尚、新潮流。
梁顺龙委员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应充分发挥上海青年人才多、专业性强、精力足、公益心强的优势,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和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议上海各级团组织积极推动团青骨干和青年代表人士进社区活动,鼓励青年业主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业主委员会成员,引领更多青年参与社区建设。依托上海“一网统管”平台、各街镇城运中心数据,由居委会牵头将青年党员、团青骨干社区“双报道”落在实处,主动组织社区内的青年骨干参与社区整合活动和参与业主委员会工作。率先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范本中纳入鼓励青年参与业主委员会的示范性条款。主动挖掘青年居民业主中具有专业能力的成员,进一步扩大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黄尚渭委员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如何深切体会老年人需求,尤其是精神慰藉,让他们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值得深思。建议推行托幼式养老服务,对于生活可以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可提供早接晚送的托幼式养老服务。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自身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居民可进行量身定制和动态调整。推进数字化养老服务,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实现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化,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提倡“5060”为“7080”养老服务,优先向健康状况良好的“5060”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