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守法意识的建议

2014-01-22

  一、当前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新生代犯罪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来沪务工人员中已涌现出一批新生代。据相关数据表明,近来,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在上海犯罪的案件迅猛增多。2013年民革市委调研组走访了嘉定看守所、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和周浦监狱等三家单位,通过座谈和数据分析整理,我们分析和了解到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犯罪的基本特征如下:

  从上海的看守所和监狱获得的资料看,近三年来上海的刑事案件有如下特征:犯罪案件和犯罪总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案发点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或远离市中心的区域;在押犯85%以上为外地人,其中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占70%以上,犯罪类型以侵财类和暴力类为主,主要包括盗窃、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寻衅滋事、强奸、吸毒等;罪犯者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以初中生为主;其中既有初犯,也有惯犯,未成年犯基本是初犯。

  二.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犯罪的原因

  1、边缘化严重,身份认同感不强

  由于处于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较高收入的工作,很难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边缘化状态。具体包括就业、居住、地位以及社会心态的边缘化,生活状态的边缘化使得他们很难取得城市身份心理认同,加之他们青春期复杂的人格与思维状态,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容易产生仇视社会及他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引发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城市犯罪的一项重要因素。

  2、社会管理系统薄弱,缺乏城市生活中规范化组织的关怀

  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从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成长环境看,他们从小随父母打工不断在城市间更换住所,对城市没有归属感,而且由于他们的父母精力和收入有限,在子女受教育方面观念落后,对他们的成长没有倾注必要的关爱。而城市中也缺乏针对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相关组织来有序扩展他们的交往空间,更没有城市生活中发展的信息、机遇与资源的平台。当他们缺少来自政府和社会规范的组织接纳时,只能呈现个体游离状态,或依靠血缘、同乡组成小范围团体,这种狭隘的组织方式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示范效应,从而误导缺乏价值判断力的一些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走上歧路。

  3、权利保障不充分,容易引发冲突纠纷

  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属于弱势群体,而且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不足,自我防范能力不强,人身权利与经济权利易受侵害。人身权方面,由于相关劳动法规贯彻落实力度不够,还存在一些从事高危、有毒有害作业的来沪务工人员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甚至还存在资方、包工头辱骂、殴打员工的情况,都造成了人身权的侵害,加上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往往采取极端的暴力措施走上犯罪道路;与人身权相比,这些新生代经济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被拖欠、克扣工资方面,尤其是包工头卷款潜逃等案件多有发生,使他们经济权利的救济更加困难。当公力救济不给力,或执行不到位时,一些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往往会选择自力救济,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泄愤心态,这种选择也极易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4、法律意识淡薄,对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从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主要犯罪类型看,他们以团伙作案为主,如抢劫、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这些犯罪行为一方面反映了这一群体犯罪性质的恶劣,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对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从未接受过法治教育。他们不懂法,而且因缺乏社会阅历,他们极易受到“黑网吧”、色情发廊等不良因素的侵扰,遇到事情缺乏理性思考,一是将哥们义气视为仗义;二是将电视中的某些违法情节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三是以团伙作案的方式互相壮胆而不考虑行为后果。

  三、建立社会防范机制,减少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犯罪的对策

  针对严峻的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犯罪居高的形势,建立社会防范救助机制,为这一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是减少犯罪的必要举措。

  1、加强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心理疏导工作,解决负面心理问题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心理需求,调动或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让更多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或公益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重视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情感和心理问题,组织心理志愿者或志愿组织加大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避免灰色不良文化的干扰,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加大社会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城市生活融入度

  从职业角度看,要以各级工会为重要依托,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工会入会方式,尤其要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在接纳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组织化中的关键作用,提高他们的入会积极性,扩大对这一群体的组织覆盖率。同时也要积极创新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改变他们的游离化生活状态。

  从生活角度看,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整合融合功能,当前上海市的社区工作较为规范,但社区针对来沪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还未充分发挥。要以社区为基础,创新有利于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的社会管理制度,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快制定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民主参与和意见表达的措施,拓宽他们逐步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实现来沪务工人员新生代与市民的充分沟通与互动。通过社区教育和管理强化参与意识,改变他们对城市生活置身事外的被剥离感。

  3、切实维护沪来务工人员新生代的劳动权益,减少冲突与纠纷的发生

  从立法上加大对欠薪企业和个人的惩处力度,加大对沪来务工人员新生代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以城乡结合部和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型用工单位为重点,定期开展打击非法用工的专项行动。督促企业改善管理,加强沪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尽快在发生来沪务工人员欠薪较多的建筑等重点行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和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从源头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率。

  在诉前保全与先予执行两项制度适用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沪来务工人员新生代诉讼权益的落实到位。建立沪来务工人员权益维护司法援助体系,减少维权成本,提高他们通过司法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意识,尽量避免他们诉诸私力救济。

  4、加强来沪务工人员聚集区域的管理执法力量和法制宣传力度

  沪来务工人员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人员身份复杂,治安状况往往不容乐观,对沪来务工人员新生代的成长也有不良影响。为营造良好治安环境,应该将管理执法力量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倾斜,同时也要针对性地加大对该群体和区域的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样既起到震慑犯罪改善治安的功效,也有利于沪来务工人员新生代遵纪守法观念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