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文化创客生存环境促进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建议
2014-01-22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及“着力建设汇聚文化人才的高地”,而在建设人才高地中包含了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因此外籍在沪创意人才必然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突出体现城市文化多样性,人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上海当前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规划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一战略更显突出。
同时,文化创意人才的状况决定文化繁荣发展的水平。上海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开放、多元、传承、创新繁荣、的方针,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就更离不开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因此,文化创意人才对于文化繁荣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与领先的国际大都市相比,中国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平还远远落在后面。根据《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在“人才驱动的创新”这一指标中,中国得分仅为3.89(满分10分)。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也在愈演愈烈。美国制定“培训21世纪美国人”的人才战略,日本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战略,新加坡确定了“人才立国”战略。这些都是“收割”他国成熟人才的发展战略。上海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刻不容缓。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投入、高端项目和大师级人才的引进,一座具有独特城市魅力和文化吸引力的大都市的基础是它的氛围和环境;是完善的行业体系。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端人才,更是搭建金字塔坚实基础的普通从业者,也就是本提案所关注的创意人群――创客。
一、在沪外籍创客发展现状
沪上外籍创客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与日常生活两大领域,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1. 职业生涯
行业发展机遇多
受访者普遍认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与国外已经发展相当成熟的文化大都市(如伦敦、纽约)相比,上海单就市场而言,仍有许多可以由创意企业或创客塑造、引领的空间。这对于以创造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创客来说意味着束缚较少,主动性更强。
意识国际化,而商业氛围和规则本土化
对于外籍人士而言,上海在意识观念上的开放度和接纳度很高,因此创客在传达表现其创意的过程中障碍不大。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则又面临着“中国特色”的“潜规则”,例如,市场对画廊代理功能的忽视使得国外画廊经营受到影响,即跳过画廊直接与艺术家交易。
2.日常生活
城市文化环境及开放度
如今伦敦、巴黎、纽约这些老牌的世界文化创意中心正从开放走向封闭,许多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无法在那里获得足够的机会和空间,而上海这座东方的文化大都市反而成了他们眼中充满机遇,这就是新兴城市吸纳人才、迅速发展的机遇。
生活环境
这主要是指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宜居程度,包括环境、交通、物价、医疗、教育、休闲娱乐、商业设施等。这方面上海的综合评价当位列内地首位,尤其是相对于北方来说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商业环境,以及成熟的涉外社区。
二、发展瓶颈
1、税收
税收是企业发展最为直接的影响之一。目前创意产业的税负仍较重,税率较高,税种较多;优惠政策不足;政策不够严密,让部分企业有机可乘,造成不平等竞争。
与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税收政策相比,我国在税收政策上未能对创意产业有制度化的优惠,没有突出该行业作为新兴扶持和溢出效应明显的产业的税收优惠地位。
2、准入标准
随着外籍从业者逐年增加,政府制定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一些人才引进条例和规定。这一方面规范了人力资源市场;但另一方面,一些规定不够灵活,未充分考虑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像创意产业这样需要活力的行业。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造力,相应地,往往以年轻人为主。因此这样的硬性规定就限制了那些本身职业素养良好的外籍人才进入。例如,广告业对于外籍从业者的准入要求为:25岁,至少两年工作经历。这就使得那些刚毕业的、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富于想象力的年轻人无法进入中国这个新兴市场。
3、行业协会的功能
从内在制度而言,行业协会尚未能真正发挥其促进共同利益团体的游说功能;另外,由于创意产业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目前,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外籍创客的信息掌握不充分,甚至缺乏直接联系。而外籍创客对所在行业的行业协会也知之甚少,几乎是完全脱离,彼此缺乏沟通,信息无法流通。这也是本提案调研时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们无法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取得与相关企业或个人的直接联系,也无法获取行业的统计数据。有关部门所能提供的“面上”的数据也都是来自于公安出入境登记,缺乏具体的参考价值。
4、公共资源的开放度不足
为了推进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并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推进。然而,许多政策和资源针对的是高端人才,普通创客无法从中受益,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政府举措。
三、对策建议
基于对人才引进的标准控制和对国内就业的保障,以及外来从业者数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条件下,本提案并不建议推出更优惠的政策直接吸引外籍创客,而是侧重城市氛围和文化环境的打造,因此不涉及具体税收或准入政策的调整建议,只是给予原则性建议。但是,在行业和公共服务方面则建议当更有作为。
1. 调整创意产业外籍人士来沪工作的准入标准
当前,外籍人士必须先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方可获得职业签证。而准入标准的限制使得一些外籍创客以非职业签证停留在中国,并工作。事实上,这对于政府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恪守国民待遇标准,提高外籍人才引进政策与其他类型人才引进政策之间的关联性,消除或避免潜在的超国民待遇的同时,对创意企业进行调研,明确行业特殊性,并听取企业意见。适当调整创意产业准入标准,吸纳更多有潜力的外籍创客来沪,避免人才政策一刀切。
实行人才分类管理。可借鉴韩国的分类方式,将创意人才分为直接创作的上游人才;文化商品流通的下游人才;属于中介组织的中游人才,即把上游创意组合起来、创新实践,并衔接下游的商品流通市场的各种人才。将分散在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创客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定准入、管理及评估标准。
2. 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
作为利益共同体,行业协会一要获得更多在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能够站在行业立场上与政府进行沟通,而非隶属于政府脱离于行业。二是要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作用。只有赋予行业协会更多自主权,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进来,反过来也能有助于政府更有效把握企业发展的动态。比如,目前行政职能部门职能掌握关于行业的整体情况,而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把握,甚至连一些数据也付诸阙如。
建议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人脉网络,搭建联系政府与行业的桥的功能之一。收集整理从业者信息和动态,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同时也通过组织行业内的活动,向外籍创客传达与之相关政府的政策动向、优惠措施等。
发展文化创意社群。利用文创产业和创客所习惯的圈文化,
通过沙龙聚会、非正式讨论会等形式发展实体创客社群,使之成为创客互相交流、促进的固定场所。利用网络技术,尤其是社交网络,探索创建虚拟创意社群,从而使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业界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3. 扩大公共资源的覆盖面和开放度
政府在制定针对外籍创客的优惠政策和资源开放时,应该把眼光从高端人才扩展到普通从业者,夯实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础。让更多的创客得以从中受惠,从而增加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真正体现出上海的国际化和包容性。海外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在政策规划中都对人才引进有具体的操作办法,例如台湾地区颁布的《文创法》中特别规定“政府应充分开放、运用文化创意人力资源”。
针对年轻外籍创客的就业服务
可借鉴英国艺术家枢纽(ArtsHub)的做法,这个服务机构提供大量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人才岗位信息,采取会员制形式,会员可以利用在线服务机制获取人力资源服务。政府可通过人保局“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申请网”或利用专业服务外包,设立类似的就业指导部门,在为外籍创客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能为上海的人才引进把关,避免机构行为等导致的人才引进鱼龙混杂的乱象出现。
搭建各类平台进行人才交流,引进人才
通过推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发掘人才、展示上海,实现高质量的交流和引进模式,而非定向邀请大师。例如举办国际性创意比赛,发觉优秀人才、有潜力的团队和新兴企业;向外籍创客提供实习和短驻机会。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创意智优计划”,该计划以搭建产业载体平台和举办大型创意活动为主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吸引并甄选国际游戏人才。
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负责发布信息;受理咨询,申请;提供其他相应服务等,使创客能够享受一站式的政府资源服务。比如,借助上海自贸区项目落地的契机,为海外创客提供企业设立、经营服务等方面的指引,为创客融入上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