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记忆 提升历史正能量

2014-01-21

――关于上海淞沪抗战遗址、纪念馆保护的建议

  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主席讲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数勇敢的人们为了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英灵永垂不朽”。

  一、上海二次淞沪抗战的重要战略意义

  上海是二次淞沪抗战的发生地,1932年1月,继“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为主的35000中国军队,在一个多月中英勇抵御十万入侵的日寇,这是我国抗战史上中日两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搏杀。1937年,继“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又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民族战争,是中日战争中第一次规模最大、具有决定性质的战略性战役。当年为了打持久战,我方主动开辟了淞沪战场,诱使日军南下,迫使日军改变了他原定的由东向西,要沿从北平往西南斜线进军,直捣西南军事的战略轴线,被迫改道从北往南,拉大了战场。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战争中,狭小的上海地区,双方兵力达百万以上。战后日军伤亡四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达二十五万余人。上海地区的平民丧亡亦当数以万计,财产损失达数十亿元。

  历时三个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上海史以及我国甚至世界现代史上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八・一三”淞沪抗战彻底改变了日军侵华的战略轴线,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为中国赢得了战备的时间;其次,在淞沪抗战中云、贵、湘、鄂、粤、桂各省地方军人争先赶来参加民族圣战,体现了民族统一,一致对外的空前表现。第三,中国军队的强韧战斗力,激发起全国民众抗战御侮的决心。第四,上海、南京地区军需及民用工厂企业的机器,以及熟练技工和重要物资,都在战火中得以抢运往汉口转四川或重庆,这对今后的持久抗战产生重大贡献。第五,日军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发动的侵略战争,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使中国赢得世界公论的同情。

  二、二次淞沪抗战遗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

  1、淞沪抗战遗址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曾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这场战争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的感情纽带。二次淞沪抗战的发生地――上海,留下的抗战遗址,见证了民族沧桑,也见证了上海在抗战中的作用。上海城市的发展,是近代中国风云变化的缩影。二次淞沪抗战的历史,是凝固在上海的城市历史记忆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一段民族抗争史,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历史来源之一。

  2、淞沪抗战遗址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正能量

  二次淞沪抗战中,中国军民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当自强”、“中国不会亡”的信念、那种与侵略者奋战到最后一息的锐气、那种舍身报国的大爱胸怀,那种毁家纾难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正能量。上海淞沪抗战遗址、纪念馆正向我们后人传递着这种历史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当年抗战英烈的榜样作用,正有利于大力激发当今社会“正能量”,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所以保护和修缮二次淞沪抗战遗址,使得后人能通过这些遗址,见证中国先衰落后崛起、先挨打后自强的历史轨迹,见证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见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通过淞沪抗战遗址、纪念馆,能告诉后人: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传递抗战前辈的正能量,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上海文管委早在1984年就提出保护、修复全市的抗战遗址,效果良好,目前各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充分落实。之后由党史办系统推进革命遗址调查保护工作,尤其由中央党史办推进全国“抗战损失重要案例”统计后,各区县工作热情高涨,新遗址不断发现,新工作思路也不断出现,不仅“抗损”统计工作卓有成效,对抗战遗址、遗迹等的调查工作也不断深入具体。尤其是两年以后,将迎来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重大时间节点,社会方方面面已经开始自觉酝酿纪念活动。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力量对上海的部分淞沪抗战旧址、遗址做了一些调查,调查中我们发觉上海现存的二次淞沪抗战旧址、遗址,有保存较为妥善的,或新建纪念物能发挥作用的;有保存完好,缺乏文字说明,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保存不好,且亟待修复的;有原物不存,新建的纪念物作用不显的;更有重建战场遗址或新建纪念场馆,但场馆展示理念和手段有待改善、提高的。(见附件)为此,我们特向大会提出以下建议。

  三、维护两次淞沪抗战遗址以及完善纪念馆陈列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二年后的2015年,将迎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作为抗战初期的重要抵御阵地,作为两次淞沪战争的发生地上海,我们又将以怎样的面貌来纪念,来面对我们的抗战先烈和三千万死难军民?

  恢复历史真相,是对历史负责,妥善保存历史遗迹以教育后人,是对将来负责。上海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曾面临文化典籍遭毁、国土遭侵略者凌辱,上海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抵御全部现代化侵略军的敌忾同仇、英勇捐躯的爱国精神,曾激励了广大海内外华人。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更是我国抗战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日军的战略轴线,为中国赢得了时间。当年敌我双方先后投入兵力逾百万之众。四行仓库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勇抗强寇,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至今仍为两岸人民所敬仰和传颂。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蓬勃开展。国共两党都组织了社会各界人士,成立各种形式的抗敌后援会、救亡协会,发动群众,服务战地,宣传抗战。众多爱国企业家纷纷将全国工业绝大部分集中于上海的工厂,组织起来,拆卸集中,在战火中内迁大西南,为大后方发展战时工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周边地区的沦陷,上海又容纳和安置了上百万的战争难民,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在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宣教和组织把大量的难胞引上抗日救亡之路。中国军队西撤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短短的四年中,上海也曾一度在封锁和掠夺中有了畸形的发展,这里包括孤岛经济的复苏发展;孤岛抗战文化的蓬勃开展;孤岛新闻界和文艺界的抗日宣传;国共两党在孤岛反日伪斗争的风起云涌,其中也包括孤岛人民积极支援新四军。所有这一切,无论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二次淞沪抗战和孤岛时期的反敌伪斗争,在上海都有出色的表现,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仍流播于境内外广大华人的口碑中,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卫国战争,上海的抗战具有典型意义,这就是上海作为抗战精神堡垒和抗战文化堡垒的特殊魅力。然而上海这种抗战精神堡垒和文化堡垒的内涵,远不是数十处遗址旧址所能涵盖!

  面对二年后即将来临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重审今天上海数十处抗战旧址、遗址所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们建议这一工作应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投入人力、物力,对全市抗战旧址、遗址作出修缮和整治,对展览馆的内涵予以扩延和增加。我们以为:

  1、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抗战遗址资源。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如:市委宣传部,整合各方面力量,对全市的抗战遗址现状做调查,并结合学术界专业人士,对上海的抗战文化展现提出建议。市政协文史委和民革上海市委可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结合文物局、档案局及其他社会力量。

  2、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抗战文化旅游力度。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弘扬淞沪抗战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不断强化城市抗战文化记忆。建议加大上海二次淞沪抗战的宣传力度,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诸如开设网上的淞沪抗战博物馆。媒体要充分发挥作用,旅游局也可以挖掘上海的抗战文化资源,开辟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抗战文化旅游。民革上海市委网站、市旅游局网站以及相关统战网站可带头设置抗战文化旅游链接和指引。另外文物局的调查文物目录中要专门劈出上海抗战文物遗址目录。对于与上海抗战文化有关的慰安妇在上海的苦难史等史实,也要组织力量进一步挖掘。

  3、尽快筹建四行仓库纪念馆。四行仓库位居市中心,是展示上海抗战精神堡垒和文化堡垒最好的展览地。数年前闸北区有“苏河湾”计划,该计划中对四行仓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商榷。建议四行仓库还是应发挥其抗战文化的特殊功能,不能为追求GDP效应,煮鹤焚琴。建议市政府统筹考虑,在文物法的许可范围内,第一步先恢复四行仓库的原貌;仓库的建筑内至少应腾出一层楼面4,000-5,000平方作为纪念馆。闸北区希望由文化遗产来带动商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妥善规划,做到文化纪念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也是两美和双赢。

  我们筹建四行仓库纪念馆,还应有更宽广的视野。单就这一抗战阵地来说,不但要有当年阵地战历史场景的复原,更要有当年国际观瞻的舆论反映,有上海市民踊跃支持八百壮士抗敌的反映,还有上海周边难民涌入租界的惨状,租界上各国领事与国军和侵略军的外交交涉等等,当然还包括影像资料。如要把四行仓库的纪念馆定为上海抗战历史文化纪念馆,还必须要有更广泛的历史视野。我们不但要纳入“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场景,上海市民和海内外华人支持十九路军的内容;还要反映“八・一三”淞沪抗战后,随着周边城乡的大面积沦陷,上海租界成了“孤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中,上海的“孤岛文化”、“孤岛经济”,以及“孤岛民生”,都有着不同于内地的特殊发展。左翼文化、国共两党的地下组织、民众的抗日运动,都在孤岛中蓬勃发展,有学者称之为上海孤岛是“抗战文化的精神堡垒”。从这一高度来考虑,我们建议将上述这些内容也纳入纪念馆中,较为全面地反映租界沦陷前上海的全民抗战。

  4、重点充实淞沪抗战纪念馆相关内容。淞沪抗战纪念馆既然营建有一定的规模,还应在此基础上充实和完善。我们在宝山调研时,曾听到传言说台湾郝伯村来馆参访,曾给与很高的评价。但是,年前郝伯村在接受采访录中说到:“八年抗战中,国军将士伤亡逾三百二十万人,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不是为了国民党,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郝伯村还提到“我也看了上海的淞沪纪念馆,其中百分之九十五都讲错了,我们国军七十个师打了三个月,死伤五十万官兵,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梦想,可中共只讲了一个姚子青营和四行仓库”。如果展览起了这样的效果,不但不足以警示后人,反而有碍两岸的心灵沟通,徒然增加双方的隔阂。该纪念馆的展示版块似应重新规划,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两次淞沪抗战,以有力助推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此外海军、空军在淞沪抗战中的表现也应有所体现。要充实展品,可以寻求上海档案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有机会更可以加强两岸互动交流,从台湾国史馆寻访材料。布展要充分征求学者专家和社会各方的意见。

  5、适当调整金山卫侵华日军登陆处有关内容。金山卫侵华日军登陆处,迎面照壁上所罗列的抗战期间重大战役,好事者画蛇添足地加进“皖南事变”和“黄桥战役”,这两次国共的内争,不但不属于对日战争,而且是两岸至今争议很大的历史事件,在展示民族受难,抗战御侮的纪念地,完全没有必要添此蛇足。当年我们曾陪同台湾黄埔四海同心会、台湾退役将领参访团等,数次到那里凭吊,但是站立在这一面照壁前,无论是接待者还是来宾对上述质疑内容都有些尴尬。我们今天要恢复历史事实,应当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来审视抗日御侮战争,无论哪个党派,在捍卫国家,争取民族独立面前,都应是一样的。另外,金山卫日军登陆处重建了当年的南门,门楼上有小型展览,陈列过于简单,似应作进一步充实,金山地区自明代以来,饱受倭患,这些内容都可以有所展示,以便教育后人。对其他已有的旧址、遗址纪念地的说明也要逐一进行清理,尽可能摆脱国共之争的局限,站在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高度,恢复历史事实。

  6、明确禁止擅改抗战文化旧址外貌。对于已经列入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名录的抗战旧址,必须保持历史原貌。像金山杀人塘,宝山马桥纪念村等擅自改变外貌的现象,一定要予以恢复整治。还有不少旧址、遗址正在市政改建中逐步被蚕食和湮没,应尽早予以立碑、立牌,以维护原貌。

  7、利用纪念活动积极做好上海地区日本战争罪行档案资料清理研究,为对日外交斗争做好服务工作。从服务大局思路出发,考虑当下政治大局,对日外交或成为今后几年的重要政治课题。目前二战战后格局受到日方的严重挑衅,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德国期间的发言显示,中国政府或正联合世界民主力量,利用二战中的盟国共识和战后世界进步力量对战争的反思共识,打击日方安倍政府的右倾力量,争取外交斗争的主动。民革市委作为正面战场的主要参与者,市统战部作为整合各界力量的领导部门,理应预作准备,厘清相关事实,备好扎实的资料,为清算日本战争罪行大局服务,为外交斗争大局服务。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8、以日本战争罪行为中心,以上海地区为主,结合行政区域的变化情况,适当联合跨区域力量,收集证据级资料。日本政府往往借口中国方面统计方法的不完善,红口白牙,对战争罪行恣意抵赖。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日本方面始终以南京没有可供屠杀30万之众的人口为基本口实,指中国捏造大屠杀事实。中国除针锋相对以外,收集具备法律证据价值的资料至关重要。中央党史办推动的“抗损”统计工作,形成的《抗战损失重要案例》非常成功,对以往中国史学方面的局限做出了突破,正在形成可被广泛接受的证明日本战争罪行的证据。现代国家之间的争议,越来越重视占据法律和道义上的高地,中国要在中日外交斗争中获胜,除了经济、军事的发展,也需要史学工作上予以突破。

  八年抗战,在上海这块热土上,浓缩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象征着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能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能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即倒。当年数十万中华健儿在上海,为保我世代经营之故土家园,为保我独立高贵之国族命脉,为保我永续无穷之历史文化,他们曾矢勤矢勇,歃血喋血,苦战死战;一寸河山一寸血,万里烽烟万里城。这里有民革的前辈党员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有冯玉祥、张治中、史�等;还有民革党员的前辈黄梅兴、谢晋元等。有他们以草履对铁蹄,以筋骨抗枪炮,以持久决速胜,以空间换时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整排、整连、整营、整团、整旅、整师成建制地慷慨赴死,以一己必死之生命树民族亿万年不毁之根基。若无他们,中国早已山河破碎,若无他们,中国早已亡国灭种;若无他们,亚洲早已遍插旭日旗,世界早已沦为法西斯天下。他们乃是惨烈空前、悲壮空前、神圣空前之伟大卫国战争之民族英雄、国家干城。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又怎能不修遗址,复原物,还清白,正视听;馨香俎豆,肃雍钟鼓,顶礼膜拜。千秋万祀,血食天下,永祭无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