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两会前瞻:改革鼓点响 上海步子快
2014-01-07
来源:解放日报
2014年上海“两会”即将召开。分析此前市委市政府会议透露的信息,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上会”准备,某些关乎上海改革发展的“音调”已能听出前奏。很多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认为,本届政府履新一年后、即将面世的《政府工作报告》若有一条统领性的主线,那必将是“改革”。
改革统领发展全局
有媒体盘点2013年上海舆情,十大事件中与改革有关的占据了半数席位。其中列为第一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位列后几位的事件有“居住证‘积分制’正式施行”、“上海国企改革20条发布”、“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成立”等,分别涉及户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敲响改革鼓点后,上海的改革步子进一步加快。2013年底,一些纲领性的改革快速“落子”,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国企改革20条出台。几天后,市委全会召开,改革被提到了“新的伟大革命”的高度,这次被认为是“两会风向标”的会议,确定了今年将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五项重要改革。
“上海已进入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市委书记韩正去年在多个场合有过类似表述,传递出对改革的迫切心情。很多代表委员认为,2013年许多改革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可用“破冰”来形容,重头戏要看2014年怎样在“破冰”后扬帆远航。如何以改革来统领全局,这些无疑会是今年“两会”要商讨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此次“两会”,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阐释的改革精神在上海的“落地之会”,是一次共识拟合和政策定调会。五项改革中,国资国企改革已有纲领,如何进一步细化?一些会前四处调研收集资料准备建言的代表委员说,比如如何解决国企活力动力不够足、如何发展混合型经济、如何形成有利于企业家成长集聚的环境……一系列问题,都期待丰富的实践探索。
明确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红利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一些代表认为,此次上海“两会”应当会明确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以回应民众关心的改革“着力点”问题。
事实上,无论设计者、决策者、建言者还是处于改革对象的行业、领域的从业者,都对“改革”报以不同层面的热切关注。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上海“谈改革,自贸区首当其冲”。一个明显的佐证:年前举行的代表年末视察以小型化、专业化为主,唯有“自贸区建设”一路,吸引了近200名代表参加。年前,政协提供了一些提案选题方向供委员参考,其中直接与自贸区相关的有5条,包括“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发挥其倒逼作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其余如“探索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防范金融风险”、“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也间接与自贸区相关。就目前已成形的上百件提案看,约有十几件建言自贸区建设,其热度可见一斑。
盘点会前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增值税改革、金融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各领域均有涉及。政协委员王慧敏说,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这两个关键词看,改革着力点必是上海能做且有条件突破,并且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效果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是“城乡一体化”。农村需要新一轮的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按照上海实际情况,改革着力点可能会落在“农村经营体系”上。此前召开的几大中央会议不乏重要信号。从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专家认为,上海发展农业应顺应中央思路,提倡家庭经营、复合型生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显然是改革的方向。
政府改革瘦身亦强身
政府自身建设一向被视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去年年底市委全会提出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两高两少两尊重”目标,并明确上海要逐步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外界认为此举已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致方向勾勒出来。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会有哪些新期待?
2008年,上海将“两高一少”作为上海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即将上海打造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从“两高一少”到“两高两少两尊重”,折射出决策层对新形势下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的步子不断加快。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认为,三中全会《决定》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上海的“权力清单”改革举措显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一场政府自我革命的风暴迎面而来。
在日前一些民主党派公布的集体提案中,也看出一些趋势。不少提案对“行政审批改革”提出建议,包括提及社会领域审批进展偏慢、审批监管责任后移等问题,并建议加强批后监管。民主党派的不少提案转化自课题,而一些课题本身承接自市委决策咨询部门。因此,可以预见,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一些改革,仍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
另一些代表委员则更关注政府改革的效果。来自经济界的委员称,如果效率不提高,放不放权又有什么意义呢?也有代表认为,“瘦身”还要跟“强身”结合。浦东三局合并精简机关编制,将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的做法,希望在全市行政机构改革中带来示范。
翻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凡涉及政府自身,少用“改革”二字。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是“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2012年提及政府自身建设,表述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2013年则提出“创新政府服务管理”、“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少留意“新提法”的代表委员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会否提“政府改革”,或者折中一点提“政府改革建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