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东方早报]上海老牌子五成没落三成消失

2014-01-08

来源:东方早报

  曾经,全国百姓都以买到“上海牌”为荣,然而时过境迁,许多曾经辉煌的上海老品牌已趋没落,依然保持较好经营业绩的仅占两成,而剩下的五成已经衰弱,三成更是早已不复存在,这是民盟上海市委在调研中统计的数据。在即将召开的上海两会上,民革上海市委将递交提案呼吁重振上海老品牌,研究制定涉及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完整的老品牌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辟上海老品牌专栏。

  政出多门致老品牌难复兴

  “上海曾是我国老品牌的荟萃之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品牌占全国品牌总数的70%。”民盟市委调研组专家透露,曾经的“上海牌”如今却在走向没落,上海老品牌依然保持较好经营业绩的较少,仅占20%,如老凤祥、家化、光明、三枪等,较弱的占50%,如英雄、回力、永久、凤凰等,不复存在的占30%,如红灯牌收音机、三五牌台钟、水仙牌洗衣机等。而且,上海老品牌虽然数量多,却价值偏低,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上海有180个,居全国前列,但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海上榜品牌仅为35个,与福建并列第五,其中老品牌12个,上海入选品牌的平均价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研组注意到,上海老品牌的振兴速度缓慢。上海老品牌目前只有双鹿、回力基本成功复活,上菱、申花、华生和红心等众多品牌尚处于改制重组过程中。

  在递交的提案中,民盟上海市委认为,上海老品牌陷于困境除了传统国有体制机制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导致经营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工艺技术人才不断退休或流失外,政府扶持老品牌的政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市政府非常关注老品牌发展,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包括品牌发展扶持资金,老字号电商平台建设等。但因政出多门,涉及国资委、商务委、经信委、质监局、工商局等,在筛选支持对象、评估支持力度、制定配套措施以及健全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未能形成体系,使老品牌复兴进展缓慢。老品牌往往局限于原有渠道,无形中限制了市场的发展空间。

  老品牌营销可引入新媒体

  提案建议,上海应建立完整的老品牌发展政策体系,改变传统的国有资产老品牌管理观念,加大开放力度,通过建立一套老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评估等科学评价体系,推动老品牌的改制重组,同时梳理归类现有的各类扶持政策,整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力量,加强老品牌现状调研,制定涉及研发投入、人才引进、股权激励、信息化、税收优惠、市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等完整的老品牌“研发、营销在沪,生产制造在外”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鉴于老品牌的研发创新、品牌营销能力较弱,民革上海市委认为,上海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应加大力度建设行业性、社会性的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老品牌的技术创新、信息沟通、产业链对接、产品展示和制造转移等;鼓励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开辟老品牌发展专区,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和专业力量提供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策划、品牌授权、媒体推广等服务,同时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契机,重点扶持有国际市场基础的上海老品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面对电商业在去年的迅猛发展势头,提案建议,政府除了可以通过调整商业渠道的政策,规定或鼓励商场为老品牌提供销售渠道外,应当整合已上线的老品牌,广泛集聚未上线的老品牌特色产品,积极协调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辟上海老品牌专栏,还可以新媒体互动方式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