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文汇报]微型"体检中心"请到家 测血压血糖数据实时监控

2013-01-31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力源 实习生秦臻

  一台收音机大小的仪器,可以同时测量血压、血糖、血氧等数据,加上一个“无线网卡”,就“合璧”成一个便携式健康信息采集仪,测量数据可实时传送至后台。浦东新区塘桥街道100多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家里就建有这样的“微型体检中心”。

  民革上海市委把塘桥的“老人智能健康监护模式”试点情况,带到了此次“两会”上。这一试点,由民革上海市委、民革浦东区委与浦东新区经信委、卫生局、民政局、塘桥街道联手开展,至今半年有余。目前,塘桥社区共投入了45台健康信息采集仪,由家庭医生、社区志愿者携带或分置在参与试点的居民家庭中。老人测量好的数据经过后台处理后,传回给老人及其监护人,数据出现异常会通过短信方式通知老人对应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第一时间通过视频电话、手机等通讯方式针对性治疗。

  目前我国已成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以塘桥社区为例,65岁以上的老人75%以上有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大比重的医护资源用在了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的采集上。

  “智能健康监护模式”被称为“居民预检、平台预警、医生干预”。试点半年多,课题组发现,这一模式大大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效率,试点运行3个月时,病人每周对信息平台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医生干预率达到75%。

  试点试出了优势,也试出了推广的难度。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谁来为“老人智能健康监护模式”的运行成本买单――关键设备便携式健康信息采集仪,一台价格三四千元,加上其他公共查询设备及服务专员,前期投入成本很高。在塘桥试点中,前期投入由万达全程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承担,对于小范围的投入公司尚可承受,一旦突破一定的人口规模,比如10万人,企业就负担不起。记者了解到,目前仅浦东新区就有64万老年人。

  信息平台若要推广,需要计算的成本远不止前期投入。数据无线传输用掉的流量、血糖试纸,都是成本;对医务人员来说,工作量增加了,老人若一早测试指标,数据出现异常,医生没上班也要反馈,这部分劳务支出谁来负担?

  是不是可以谁受益谁支付?一些患有慢性的老人不同意。68岁的黄先生说,“这个医疗平台若是低价免费的,我们很欢迎。我每月退休工资三分之一用在医药费上,再增加资金负担,我不会考虑。我们老人有的是时间,不怕去医院排队。”

  民革上海市委认为,老年人“智能健康监护模式”是一种可以提升全民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和保健水平的模式。要做好这一系统工程,应引入第三方健康服务机构,形成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服务尚处于萌芽阶段,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监管,对远程健康“预检―预警―干预”管理模式予以认可和准入,使得从事健康信息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可以将通过信息技术采集的数据合法上传给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临床诊断及监护的依据。

  民革上海市委还建议,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单位牵头,由经信委、民政、财政等部门协作推进,将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以及不同生活保障水平的老年人逐步引入智能健康监护,并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相应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