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时报]灰霾天气相当于每人每天抽20支烟
2013-01-28
作者:谢臻
近段时间,由于我国多个城市PM2.5指数“爆表”,市民的身体健康深受其害。据悉,为应对持续污染,市环保局已启动高污染预警联动机制。如何治理空气污染,还市民以蓝天白云,顿时成了“两会”上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
污染源头还是机动车
数据显示,1月中旬,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刷新历史纪录,达到重度污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平时每日门诊量约为400至500人,一到灰霾天、大雾天,门诊量都会上升20%左右。权威医院专家分析称,城市的灰霾天气相当于我们每天抽20支烟,灰霾天气致肺癌发生不亚于尼古丁。
要治理空气污染,首先自然是要分析其来源。常清委员指出,上海当前面临的PM2.5污染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从形成上看,既有直接形成的一次颗粒物,又有化合而来的二次颗粒物;从区域上看,既有本地排放的,又有异地飘来的;从来源上看,包括了交通、燃煤、工业、建筑以及餐饮、秸秆燃烧等方面。
对此陈丽委员认为,在众多污染源中,交通源排放仍是首要污染源。近年来,上海私家车的数量以几何级别在增长,截至2012年11月底,个人民用汽车已达138万辆。目前仅高污染的车辆就超过23万辆。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已占全市中心城区所有污染源的66%、90%和26%。机动车成为本市空气真正的“杀手”。
他山之石可攻玉
对于高污染机动车的处理,农工党市委引来他山之石――“I/M制度”(I/M中I是Inspect的简称,检查之意;M是Maintenance的简称,维护之意)。I/M制度是对在用车进行强制性定期检测,及时发现车辆故障,并实行强制修理,以使在用车辆恢复和保持出厂时的原厂标准和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控制值。该制度已在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美国实施“I/M制度”后,机动车每天最少可以减排110吨污染物。因此,“I/M制度”被专家和公众认为是最经济、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控制在用车辆尾气污染的措施。
据悉,上海目前已有的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检查(I)站,已经在上海市环保局的组织下试运营多年,但是,上海仅有少量维护(M)站以企业的形式在试运营。由于公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市场需求企业运行艰难。如果能够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I/M体系,不仅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快速推进维护(M)站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要推广
除了对在用车辆的管理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自然也是解决空气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陈丽委员说:“各级公务用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试点使用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车的推广与使用起到带头作用,为新能产业发展作贡献。”
然而,令卢卫民委员忧虑的是“技术与规模的瓶颈尚未突破”,成本无法得到大幅度的下降,仅靠“畸形”的补贴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电池技术的限制也极大地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他建议:上海在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时,一定要结合上海的城市状况,技术能力,基础设施,环境要求来系统考虑。要把它与节能减排的战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呼应。可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作为纯电动汽车的运行点,同时在已有的扶持政策上给混合动力车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加大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瓶颈。
区域联动防污染
由于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存在扩散大,分布广等特殊性,如上海PM2.5污染中20%以上的来源就是区域传输的影响,所以区域的联防也显得尤为必要。对此,周荣和朱建国委员搬来了“英伦模式”,他们建议在国家立法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具体的地方法案。这个地方法案要针对各种污染源的相关标准、治理措施、应对方案、应急预案。同时,围绕着这些方案还必须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诸如针对上海空气污染的特点,委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展开专门调查,搜集数据,建立档案,研究对策。还要在长三角区域,成立一个省级部门组成的跨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委员会。根据国内一些专家意见,每个地方拿出一定数量的GDP专门治理空气污染。具体路径则考虑政府推动、市场解决的原则,公开招标,寻找专业技术专业公司,予以专业治理。
不仅是长三角区域需要联动防治污染,陈丽委员还希望全体市民参与其中,“大家都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排放。比如淡化私车的身份特征,每月少开一天车”。市科协相关专家则建议加强政府领导,成立上海市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市环境与健康工作开展,承担长期的运转和协调工作。李伟文委员提出,要加强降尘和空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及时公布,对产生污染空气严重的情况予以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