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霾伏”重围,申城该如何破
2013-01-28
作者:陈琼珂
会场上,治理空气污染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
近日,上海受到雾霾天气困扰,如何治理空气污染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严控“黄标车”上路
据统计,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80万辆,加上大量挂外地牌照的汽车,日常活动在本市的机动车超过500万辆。一项研究表明,2003年,工业用气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比例为3∶7,如今则已“打成平手”。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已占全市中心城区所有污染源的66%、90%和26%。机动车成了污染空气的真正“杀手”。
“要加强机动车管理,不妨先从公车下手,例如用新能源汽车担任公务用车的角色。”陈丽委员建议,在控制汽车数量的同时,要严控高污染车辆上路。她说,本市目前仅高污染的车辆就超过23万辆,加大对黄标车的限行力度,从行驶区段和时间上作出限定。
农工党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提出,“黄标车贡献了近50%的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国四标准车辆的5―10倍,但淘汰周期要15―20年左右。”他们建议,建立上海的机动车船污染控制检测和维护标准,对本市范围内被列入黄标车的车辆首先实施环保维护,如经过维护后能够达标的则准许继续使用;如经环保维护后依然无法达标的则予以强制报废。
辟城市绿化降粉尘
“见缝插针地找地方多绿化、多种树,会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市科协在一份提案中建议,要在城市楔形绿地、郊野公园、城镇公园、郊环绿带等开辟新的绿化用地,促进城区绿地、郊区林地、农地和湿地的融合发展,确保生态用地比例达到陆域面积的50%以上,建成分布合理、功能高效的生态网络体系。
屋顶绿化可降低大气粉尘含量的30%,减轻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截至2012年6月,上海建成区非居住、12层以下建筑的可绿化屋顶资源达1900万平方米,已完成屋顶绿化不到120万平方米,仅占6%。上海硬质广场较多,不仅热岛效应明显,更是扬尘的重要源头。市科协建议,可以通过采用结构土,创造良好的植物生境,有效增加硬质空间绿色覆盖;利用新技术,可有效控制行道树的生长状况,增加行道树树冠面积10%,可提高滞尘效应达10%;通过植物墙等技术,促进建筑立面的绿化。
户外工作者应补贴
“遭遇雾霾天气我们可以选择不外出或少外出,但是一些人却必须露天工作”,王祥荣委员建议,建立上海的“环境补偿基金”,给雾霾天在户外工作的人一定的经济补偿。
王祥荣说,雾霾天,一些户外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对身体的损害不言而喻。为了解情况,王祥荣专门找了一位交警,对方告诉他,“我需要一天在户外工作十三四个小时,雾霾天里嗓子都说不出话了”。
戴口罩有没有用?王祥荣表示,PM2.5颗粒的大小相当于一根头发的二十分之一,普通的面纱口罩“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他建议,如果空气污染达到一定标准,就要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防护设备,为户外劳动者发放补贴。
区域联动治理雾霾
近日,上海重度雾霾的原因是“本地的污染本来就积累了一定基础,再加上北方的风把更多污染输送过来,最终导致污染物明显增加的叠加效应。”要治灰霾,光靠上海效果有限。
“必须把长三角纳入一个大棋局之中,并成立治理空气污染委员会统筹安排。”周荣、朱建国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考虑到空气污染具有区域联动效应,而且可能长期存在,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地方法案,将本市整体应急联动机制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