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新闻晨报]南京路步行街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2013-01-2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运/董韵怡/言莹

  昨天,晨报“试衣间之问”系列报道在市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委员们建言“海派文化、海外发展”,还有提案明确提出希望能创建上海本土电商。
  
  南京路必须向三方面转型
  
  “南京东路历史上就是体现上海商业的‘试金石’,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道’和香榭丽舍大街。”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坚定地认为,南京路步行街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它应该成为时尚前沿,集中全世界的眼光,吸引全球的入境消费。”
  
  “在这个商品大流通的年代,全国各地基本的商品需求都能就地满足,又何必大老远跑到南京路购物呢?”汪亮认为,南京路步行街要重新崛起,必须定位“国际性”。为此,就必须引进国际商务资源。
  
  要提升商业层级,转型势在必行。如何转、怎样转?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化总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国提出南京路步行街转型应从以下3点做起:“第一,集中老品牌,提升号召力,投老外和外地游客所好;第二,与海外品牌结合,建造旗舰店,提升南京路档次;第三,做出特色,比如学生街,所有文具包括专业、高档的品牌都能在南京路及附近买到。”
  
  网上商城不能各自为政
  
  周荣、朱建国委员在《关于做强本土电商品牌谋转型增收入促就业的建议》提案中明确提出希望能创建上海电商。内容提及打造电商品牌有两种路径,一是阿里巴巴式的“千商千店”,传统说法是“联营”;二是苏宁易购式、京东商城式的“千商一店”,传统说法是“自营”。周荣和朱建国建议,首先,由市政府出面,成立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统一协调各部门。就上海而言,易于集中资源,提升发展速度的“千商一店”模式更适合。
  
  由于本市不少传统商业主动“触电”,开出网上商城,委员建议应由办公室出面对网上商城的销售数量、特色,促销力度进行排摸,避免资源浪费。建议选取本土一家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网上商城,作为平台试点,做大做强。
  
  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市政协委员周汉民在本次两会上递交了关于建立上海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提案,建议整合资源,降低门槛,加强合作,制定政策,加速打造上海成为全球化贸易交易中心。
  
  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中,阿里巴巴的阿里国际业务,旨在打造以英语为基础、任何两国之间的跨界贸易和购买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内外需求两旺的情况下,上海目前的电子商务平台还存在无法实现跨平台的数据交换,身份认证方式不统一,种类有限集聚度不高,政策支持度不够等问题。
  
  周汉民在提案中建议,应根据外贸发展的要求和电子商务的优势,对现有各类平台进行业务整合,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发、统一使用平台的原则,加快上海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为上海和全国各类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并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支柱之一。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优质高效的支付、物流、报关、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实现“一站式”贸易。
  
  周汉民表示,淘宝经验证明,低门槛、广覆盖、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帮助大批中小微企业脱颖而出并创造惊人业绩。上海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完善的渠道吸引各类外贸企业通过该平台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