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新闻晚报]推“新空气体感指数”覆盖PM2.5

2013-01-26

作者:冯兰蔺/赵立荣

市政协委员:杜绝十面“霾”伏必须区域联动常态化管理

  

  雾霾天播报的空气体感指数,要与群众的实际感受相吻合。即将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周荣、朱建国将提交提案,建议申城尽快推出“新空气体感指数”,涵盖不同空气质量指数(AQI)所对应的人体感受,为群众外出、游玩、工作提供更“贴肉”的预报。
  
  今年伊始,整个中国陷入一场十面“霾”伏中。1月中旬,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刷新历史纪录,一度重度污染。撇除季节性原因,污染物排放量大是造成此次污染的根本原因。
  
  但治理空气污染有其特殊性。每个地方造成空气污染的源头各有不同,比如造成这次北方雾霾的原因除了以往的汽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集中供暖等产生的排放。这一点,在南方比较少见。其次,PM2.5颗粒体积小、质量轻,风吹过能输送到上千公里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PM2.5污染中20%以上的来源为区域传输的影响。再者,空气污染具有长期性,必须做好中长期准备,伦敦治理空气花了超过50年,才换来2012年奥运会的蓝天白云。
  
  周荣说,治理雾霾天,可以参照“伦敦模式”。伦敦曾经是著名的雾都,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改造居民区传统炉灶,迁移煤烟污染企业;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定出了工业燃料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1997年又出台了《空气质量法》等。如今,伦敦的雾都奇观已不复存在。
  
  提案建议,首先推出地方法案,提出针对各种污染源的相关标准、治理措施、应对方案、应急预案。此外,围绕着这些方案还必须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诸如针对上海空气污染的特点,委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展开专门调查,搜集数据,建立档案,研究对策。
  
  针对短时期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需要将已有的应急联动机制范围扩大,并常态化。由市一级单位牵头,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遇到类似情况,不仅仅是环保局和科委,包括发改委、气象局、建交委、绿化市容管理局、交管局、农委、质监局等部门和区县政府都应参与到全市统一的治理中。同时,及时告知公众,对影响较大的人群(孩子、老人,户外工作者)予以风险提示。必要时,启动预案,停课停工。重点污染企业,例如宝钢、上海石化、燃煤电厂、金山化工区等,必须参与到这一联动机制中去,以帮助在高污染天中改善空气质量。
  
  增强区域联防联控也很重要。“在长三角区域,能否成立一个省级部门组成的跨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委员会。根据国内一些专家意见,每个地方拿出一定数量的GDP专门治理空气污染。具体路径则考虑政府推动,市场解决的原则,公开招标,寻找专业技术专业公司,予以专业治理。”朱建国说。
  
  他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可推出“新空气体感指数”。原有的“体感指数”参照的是不同温度,人体不同的感受。目前,考虑到空气污染,空气体感指数应涵盖不同空气质量指数(AQI)所对应的人体感受,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