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大会发言实录之朱建国委员
2013-01-31
朱建国委员发言
[吴志明] 下面请朱建国委员发言,题目是《深化文化与体育融合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10:16:11]
[朱建国]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体育是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文化形态。当今世界,体育这一文化形态具有世界通用性、共享性特点,它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广泛进入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广泛体现在现代服务经济的诸多领域。运用好这一文化形态,顺势而为,深化文化与体育的产业融合,已成为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10:17:41]
[朱建国]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太少,体育产业化不大。在这些事情上,上海不缺人才,也不缺队伍,但是缺少机制,也缺少动力。国际上通过举办体育活动,运用体育文化提升自身的实力,大力培育体育经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成功经验。欧洲的英超联赛不断成为美国和欧洲中趋之如鹜的盛宴,也是吸引世界眼球的赛事。[10:21:19]
[朱建国]上海要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做大做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发展产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具有开海纳百川的精神。结合上海特点,实施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双管齐下的招数。[10:22:40]
[朱建国]利用现有优势文化产业,搭建服务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和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平台。重点加强主力电视媒体与重大体育赛事的融合,以重大体育赛事带动上海地方媒体向全球媒体跨越,逐步建成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全球传播体系。大力推进体育强项的赛事化、国际化,塑造具有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特点的体育文化产业高地,形成年年举办世博会那样的效应。建立完善的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生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充分挖掘赛事的市场潜力,形成文化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10:27:25]
[朱建国]要全面推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政策方面营造更好的氛围。积极主动推进国际合作和市场开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深化体制改革,破除部门壁垒。上海的文化、体育管理及资源配置权限,目前分属宣传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这种体制与当今产业形态快速融合的现实已不相适应。以税收为例,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规定了3%的营业税优惠税率,而文化娱乐业的营业税却高达26%,如果体育类文化娱乐实行就高税率,就势必制约文化娱乐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解决部门分割问题,有必要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梳理政策、协调利益,建议会同宣传、发改、财政、文广、体育、旅游、工商、教育等部门,创建政策协调机制、率先形成有利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新型体制。[10:31:22]
[朱建国]二扩大国际合作,推动市场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吸引国际资本、引进国际组织、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大大缩短上海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及其国际化的进程,在这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了初步经验。如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与世界体育产业巨头美国AEG公司合作,使这座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的文化元素与体育元素得到完美融合。建议以此为基础,加强与著名国际组织或机构、国际主力媒体及全球传播网络、国际赛事产业化运作伙伴群的合作,吸引这些企业集群参与上海赛事的市场运作。要广泛邀请国际重量级的体育活动和赛事,常年有规律地定期在上海举办。在赛事活动大规模高效运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赛事活动举办层级和运营能力,推动体育赛事国际化,常态化和品牌化。[10:32:01]
[朱建国]三是发挥上海优势,打造上海品牌。建议上海从大文化角度着眼,充分发挥三大优势: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世博会积累的大型活动优质服务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传媒资源和“姚之队”等知名团队资源。客观地说:由于上述优质资源缺少整合,导致上海至今拿不出叫得响的大品牌,使现有的体育活动和赛事与国际大品牌(如欧洲杯足球赛,法网公开赛等)差距很大。因此,必须盘活八万人体育场及其他各类场馆,要让一流的体育设施服务于一流的体育赛事。要切实在体育产业上花大力气,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赛事,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总之,要把上海品牌打到全球去,也要把世界目标聚焦到上海来,真正推动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把上海品牌打到全球去,也让世界目光聚焦到上海来,彻底改变本市“一流场馆,三流赛事”的现状,真正推动体育文化服务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使上海在与兄弟省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马当先、再创辉煌。[1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