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报道 > 稿件

【两会时间|建言 】委员履职(一)

2021-01-26

  陈永亮:全面推动上海“无障碍城市”建设

  如何让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便利?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金外滩集团董事长陈永亮提出,上海应全面推动“无障碍城市”建设,形成无障碍建设“上海经验”,为残障人士及老年人提供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悉,上海市有54.92万残障人士,户籍老年人口达到518.12万。其中,肢体残障人士约占总数的一半,而老年人口已超过户籍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陈永亮仔细梳理了上海在政府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程度、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现存的一些短板,给出了完善“无障碍城市”建设相应措施建议。

  陈永亮建议,首先要以修订《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作为起点,全面构建无障碍城市政策、总体规划及“通用设计”标准体系,并根据上海城市特色推动老旧建筑区的无障碍改造,以制度为保障尽快建成“无障碍城市”。

  如何加大“无障碍城市”的社会参与程度?陈永亮建议,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媒体、公交移动电视、社区活动中心等多种渠道,以情景剧、歌曲、讲座、无障碍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无障碍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重视学校宣传阵地,消除人群歧视和偏见,发扬尊老助残的传统美德。同时,可结合全国助残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世界残疾人日、重阳节等节日,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举办适合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参与的特色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社会融入感、参与感。此外还需要鼓励无障碍产业化,提高无障碍产业化程度,加大对于无障碍产业民营企业、民非机构的政策支持度。

  疫情防控期间,仅一个“随申码”就阻挡了许多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出行脚步。如何更好更快地破除科技应用障碍?陈永亮建议,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推出适合残障人士及老年人使用的特殊版软件及硬件设备。例如无障碍版“随申办”、无障碍版“滴滴打车”、动态密钥版“随申码”等。上海也要鼓励科技企业研发听障人士语音翻译、AI手语翻译、无障碍导航等辅助软件,通过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有机融合,保障残疾人士、老年人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及时获得周边信息和服务。

  王慧敏、侯丹华等:建立打击“非法代孕”的常态化机制

  近日,某明星“代孕弃养”的新闻登上热搜,代孕背后所涉及的法律、伦理、社会、健康等一系列的棘手问题和隐患也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和广泛关注。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主任王慧敏,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侯丹华等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地下代孕”。

  提案认为,根据有关媒体的近期暗访发现,受疫情影响,到国外寻求合法代孕受阻,不少在沪海外中介机构转为地下经营,目前国内地下非法试管代孕机构订单明显增加。这些中介机构打着“包成功、包性别”的承诺,背后则存在“换卵”、非亲生、隐瞒胎儿疾病、出生存缺陷等乱象和伦理、法律风险。

  提案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打击非法代孕”的常态化机制,防范复发。提案中提到,此前上海已有相关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地区负责制,将执法工作下沉,并且联合多部门共同执法。卫计委、区市场监管局、公安等部门、政法委、民政局、房管局、政府新闻办、网信办,妇联等多部门联合协同,各司其职,合力推动,形成了高效率的运作机制。由此,提案中指出,为杜绝非法代孕死灰复燃,建议保留现有打击代孕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打击非法代孕的常态化防范。

  第二,出台地方性法规,从严查处非法代孕从业人员与经营者。在法律尚未修订和行政法规尚未制定前,建议先由地方人大牵头,出台地方性法规,针对整条地下代孕产业链上的关键人员和组织从严从重作出行政处罚。并且完善刑事立法,同时建议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对《刑法》第225条第(四)项作出相应解释,细化补充兜底条款的内涵,指导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

  第三,借助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群防堵住监管漏洞。依托成熟的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建立群防联防机制,以堵住监管漏洞。一是加强对基层街道和居委工作人员的宣讲和培训,使其了解和认识到地下非法代孕窝点的危害和特征,协助相关部门加强日常防范;二是设立统一的举报热线、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工作群,鼓励基层社区工作者发现线索积极上报,并给予适当的表彰或奖励。

  第四,加强生育健康医学及法律方面知识宣传和科普。建议在打击地下非法试管代孕的同时,积极宣传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宣传和传播科学的生育知识和法律。建议重点宣传关怀女性生育健康,倡导科学健康的优生优育理念;在学校和社区举办“优生优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社会生育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生育方式的普及。

  韩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三条建议可避免矛盾

  加装电梯的维修保养由谁负责,目前既无标准也无指导性意见。

  上海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改造工程,得到了市民的广泛点赞,但加装电梯的维修保养由谁负责,目前既无标准也无指导性意见,对此,上海政协委员、上海市税务局税收科研所副所长韩曙建议尽快制定并实施后续管理办法。

  “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之后,应该从安装转向常态化管理,目前一些小区已经出现运行事故,可见维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显现。”韩曙直言,他在走访调研了一些老旧小区后发现,老公房加装电梯后存在不少问题:电梯安装后一旦房屋产权关系出现变更,维修资金的使用方法未必为后续业主认同,一旦维修资金不够用,很容易引发矛盾;目前也有街道在创新协商机制,通过搭平台请业主参与交流管理,但如果业主不愿意参加,依旧会陷入僵局;在具体管理上,由于业主最初买房时小区并无电梯,加装的电梯连物业都不一定管。

  针对这些问题,韩曙给出三条具体建议:首先,财政补贴解决了电梯安装费用问题,但对于后续维修所需的费用,应该一并考虑好,究竟是财政继续补贴还是由业主缴纳。其次,对于电梯建成后相关管线移位问题,应通过一网通办,由市民网上递交管线移位申请,一站式受理解决。再次,加装电梯后的验收工作,也需要有统一的竣工验收流程,在明确竣工验收标准,验收合格后由维修保养主管部门及时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