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文汇报]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摘编

2017-01-19

来源:文汇报

  ■团市委、市青联王宇:

  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让青年人走开

  十届市委十四次全会提出要防止资源、资金、资产脱实转虚,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但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青年企业家对于投身和参与实体经济的意愿并不强。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实体经济门槛高;二是实体经济赚钱慢;三是民营企业顾虑政府对其参与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及国企;四是很多青年企业家不清楚哪些是政府鼓励的实体经济类别,怕投错方向。为此建议:第一,市级层面扶持实体经济的相关政策普遍较宏观,应加快从政策到细则的转化;第二,公开重点扶持的实体经济产业目录;第三,要在青年企业家群体中大力弘扬和倡导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新一代海派企业家精神。

  ■市工商联丁佐宏: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民营经济已成为本市创新的重要力量、扩大就业的主体力量,推动和体现上海经济活力的骨干力量。但其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氛围环境不够,市场准入无形的阻力还存在,等等。为此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增强民营企业投资的有效感,鼓励政府部门转变思想观念,对民营企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等;第二,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增强民营企业政策的获得感,包括在出台政策措施前广泛听取协会商会、民营企业的意见建议,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操作中确保公平待遇,探索建立政府采购保险机制;第三,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民营企业办事的便捷感。

  ■民建上海市委尹京苑:

  “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要坚持法治用好技术

  全市范围内推进的“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是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起步动作。整治不但要上下一心、长短兼顾、内外兼理、标本兼治,还得坚持法治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法治精神,是让违法者知道,其个人逐利行为,侵占了公有产权,侵害了公共利益,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应当予以纠正。还要让每一个执法者知道,所有整治行为的初衷,是维护公有产权和公共利益,其个人言行应当体现法治精神而非任何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一切行为应当在法制框架内受到约束和限制。

  依靠科技进步,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五违”行为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还要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五违”行为实现动态化、智能化的监督和反应,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同时,整合好机械、电子、生物装备和产品,形成环境恢复、维护和优化的良好态势。

  ■民革上海市委李栋�:

  利用“法律大数据”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利用法律数据改善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布法律数据,让市民便捷、及时了解法律;二是让立法、执法与司法部门之间分享信息,形成系统的法律数据,更好地配合与制衡,有利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三是科学分析法律数据,以数据技术倒逼治理机制改革。

  因此,要设定法律数据采集标准,建设统一的“上海市法律数据库”,并制定法律数据分享与共享办法,为全社会无偿使用部分法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另外,在建设、健全法律数据基础上,优化上海法治城区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把“法治指数”落到实处,并以技术排名倒逼市区两级治理机制改革,同时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政府购买法律数据政策产品的制度。

  ■农工党上海市委许剑民:

  提高垃圾处理效能要齐抓共管

  上海2015年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790万吨、建筑垃圾近1亿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有效开展迫在眉睫。建议强化垃圾分类统筹整合,细化垃圾分类执行规则,建立主管行业专业指引、相关行业负责落实的齐抓共管格局。

  要建立垃圾分类减量宣教制度,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市民意识。多手段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水平,加强基层社区重视和执行力度,以社区为单位,加强落实垃圾分类减量的推广,并将其纳入社区考评,督促执行力度。教育部门应当将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之中,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加强社区管理的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既提高社区环保力度,又增进社区和谐。

  对于建筑垃圾,要以规范和补偿为两翼,建立分类处理规范,建立合理回收利用机制;建立收运全程管理系统,对建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全程监控;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调控为主导的处理机制。

  ■市工商联方加亮:

  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有效性

  为解决大医院“看病难、配药难”的社会难题,上海近年来积极推广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目前还有一些瓶颈与不足,表现在:分级诊疗的上下衔接不畅,出现社区“一头热”现象;综合医改的基础在社区,但社区药品种类限制太多;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同居民的实际期望存在较大偏差;家庭医生服务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对策,一要完善综合医改激励机制,拓宽家庭医生签约内容,社区医院可以将“医养结合”和“长期医疗护理”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助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二要突破政策瓶颈,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议医保部门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将家庭医生开展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医保范畴;三要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明确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逐步引导病人就诊“规范有序”;四要实现社区诊疗的标准化和连续性,确保患者在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能够获得同样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