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青年报]搬了“粪码头”绿地连成片沿江美景一次“白相”够

2017-01-17

来源:青年报 作者:范彦萍

北外滩

徐汇滨江

  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纽约有哈德逊,圣彼得堡有涅瓦河,当城市有了河,河边吸引了人,总能形成独有的水岸文化,为这座城市增添许多魅力。上海从2002年就提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多年间,黄浦江的功能不断转化,到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更将实现贯通开放。还江于民,对于不少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数字,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一位市民的记忆

  [过去]

  汽笛声声在码头看风景却不容易

  虹口区东大名路405号,上海里弄百福里的一幢临街小房。70岁的陈恒乐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大半个世纪。房门打开,正对着的,就是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旁边相隔旅顺路,是新竣工的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白玉兰广场。

  新中国成立初刚搬来这里,陈恒乐印象最深的就是“哪能噶闹忙”。那时东大名路还叫东百老汇路,从虹口公园开往静安寺的1路有轨电车就从门前经过,凌晨4点45分第一班车开始,“当当当”地要一直“唱”到深夜。隔着马路的黄浦江边,是连片的码头,公平路码头是渡口,高阳路码头走外轮,扬子江码头是属于军方的备用码头……码头旁边,则是大大小小的船坞、船厂、仓库。那时每天都有船靠岸离岸,每次归航,都会有低沉的汽笛声从远处响起,伴随着门前电车的鸣唱,宛如一曲奏鸣曲。

  尽管能日日听到汽笛声,想去江边看看外洋开进来的大轮船,却是不容易,码头属于重地,不能随便进去。陈恒乐还记得1956年,尼赫鲁来访,船就停在街对面码头。年幼的他好奇,爬到了楼上,想用望远镜瞅瞅这位走下船来的印度总理长啥样,还引来过民警。后来,这座城市开始发展航运,码头边造了越来越多的仓库,工厂、港湾医院、港湾学校、海运局宿舍一幢幢起来,建筑多了,就是用望远镜,码头跟黄浦江也都被遮挡看不见了。

  只有逢年过节,五一、十一的时候,江边会放烟火,街边也会搭起观礼台,那是让小时候的陈恒乐和小伙伴最高兴的时候,他们可以到黄浦江边看漂亮的烟火,隔着温柔的第一湾,后边就是亮起灯来的外滩大楼,美得不得了。

  [现在]

  随时随地能去黄浦江边“白相相”

  “没想到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到江边看风景了。”陈恒乐叹道。2002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启动,北外滩的开发也被列入日程。市政府表示,目的就是为了还江于民。此后十余年,黄浦江在功能定位上逐渐从过去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等生产型的浦江两岸,逐步转向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

  陈恒乐眼看着街对面遮挡了江岸的建筑被改造,本属于企业内部的滨江片的工厂、仓库旁渐渐开发出了成片的绿地、步道。如今,喜欢摄影的陈恒乐每天抱着照相机,穿过马路,就可以逛逛。“终于可以利用到地理优势了。”陈恒乐笑道。他家门前的这块宝地,的确是视野绝佳的好地方――往东,是八百多米的国际客运中心沿江岸线,绿地成荫,时不时飘来一阵咖啡香;往西就是著名的浦江第一湾,外滩建筑群一览无余;江对岸是陆家嘴,高楼林立,是现代化上海的缩影。陈恒乐的这间小屋也成为了一个摄影工作室,里边挂的不少照片记录下的都是美丽的黄浦江和这里的人们――静静停泊在国际客运中心码头的邮轮,在江边跳舞的市民笑脸,滨江极限运动比赛选手跃上半空时的惊艳身影……“现在的黄浦江边,真正能感觉到是阿拉市民自己的了,可以散步、看风景,随便白相。”陈恒乐说。

  去年,上海发布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方案,再次明确“还江于民”理念。“是不是意味着我从家门口出发,就可以沿着江边一直走到杨浦、徐汇,都不用到大马路上去,就在黄浦江边一路拍拍停停?想想都觉得太有劲了。”对此,陈恒乐期待万分。

  [未来]

  惊喜发现断头处正一截截被接起

  陈恒乐的想法并非空想。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去年8月17日在调研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进展时强调,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涉及到这45公里地域范围的各区,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打通”工作,“断头”正一截截被接起,江边的风景也着实可期。

  以陈恒乐老人所在的虹口区为例。今年,虹口将进一步推进扬子江码头置换工作。位于公平路-秦皇岛路之间的滨江区域――虹口汇山地块,总长度780米,西面的挖入式港池已经开放,东面港池正在建设中,将实现港池内的绕行贯通。

  公平路轮渡站位于国航中心与置阳段绿地之间,虹口区相关单位将在市轮渡公司的配合下,对公平路轮渡站屋顶的通道进行整修和绿化景观提升,实现公平路轮渡站屋顶通道开放。今后,市民不仅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国航中心漫步到置业段绿地,还可以在屋顶通道的观景平台上观看黄浦江美景。

  高阳路西侧的国客中心绿地和东侧的置阳段绿地之间,则将建造一座人行景观通廊进行连通,通廊上不仅能步行,还能骑行。这样,北外滩的景观、国航中心、国客中心等已建的绿地都能串联起来,将出现一条连续的滨江公共慢行带。虹口区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在今年6月底,虹口区滨江公共空间实现基本贯通。

  一个码头的消失

  难题:搬个“粪码头”要大动筋骨

  和虹口相连的黄浦区,提出的目标同样也是在今年6月底前,实现8.3公里滨江岸线全线贯通。届时,可以从外白渡桥起,沿老外滩经十六铺一期二期,外江路苗江路进入世博浦西段,到达南园公园,与徐汇滨江连通,部分岸线景观也将同步实现。

  事实上,从外滩沿着黄浦江往南,一直到卢浦大桥下方,这8.3公里沿岸原本坐落着许多厂房和码头,是一条生产岸线,有海事码头、环卫码头、轮渡码头、游船码头等各种功能性码头,有的码头现在还在正常运营。为了贯通,这些码头有的需要转变功能,有的直接搬迁。对于市中心地区,这样的调整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位于外马路1016号的会管街码头是个环卫码头。每天清晨5点一直到深夜,这里都会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老黄浦区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粪便垃圾和工地渣土垃圾,都会运送到这里来进行中转。“每天运送的粪便量在600吨左右。渣土要看工地和需求情况,正常情况下每天在4000吨左右。”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金亦鸣坦言,这些垃圾被运到这里的垃圾中转场对接,再从中转场运到码头,通过黄浦江上的驳船走水路运到浦东的综合垃圾场处理。

  这样的作业方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金亦鸣告诉青年报记者,以前老黄浦有3个粪码头,除了这个,新开河路口一个、南浦大桥往南有一个,规模都比较小。上世纪90年代初,会管街码头重新改造扩大规模后,就都集中到了这里运送。粪便是不能积的,必须每天运出去。而走水路是最传统,也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因为码头功能实在太重要,所以轻易动不得。一旦搬迁,就得大动筋骨。

  破题:不惜成本,将水路改成陆路

  要让滨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有个臭哄哄的运粪码头当然不行。会管街的这个环卫码头虽是难啃的骨头,但随着有关部门下定了决心,预计到今年6月,这个黄浦区滨江贯通的断点终将被打通。“市里的要求是6月,区里提出了3月。我们现在是朝着3月做准备了。”金亦鸣表示,这背后是无数次方案修改以及支出增加。

  码头不能用,意味着水运将改为陆运,成本将大大提高。老城厢的道路狭窄,黄浦区的粪车大部分都是小车,一般是3吨车,极少数5吨车,还有一些钻小弄堂的0.9吨、0.5吨车,这样的车如果走几十公里的陆路外运出去,一天下来也运不出多少,效益实在太差。必须先靠小车将粪便从居民区运送出来,再转到大的驳运车上,再由驳运车转运出去。25吨的驳运车长就有18米,要有宽敞的地方对接、修理、停放,这对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来说就是个很头疼的问题。而渣土运送全部转走陆路,势必也要增加至少一倍的车辆。“要找中转场地、加车、找外运公司等等,成本增加,要准备的事情也非常多。”

  “困难是很大,但贯通开发毕竟是惠及市民的好事,我们还是会克服。”金亦鸣表示,目前已经在着手购置新的车辆,在黄浦区政府的支持下,新的中转场地位置也已经初步选定。

  虽然烧脑袋的事情一箩筐,但对于搬迁后的未来,作为黄浦人的金亦鸣也同样满怀期待――会管街码头凸出去的一块平台,如果设计整修好,将能成为这一带最为亲水的一块观景平台。“改造好了,一定会很美,很舒服。”金亦鸣说。他甚至现在就已经在考虑未来滨江的管理:“滨江贯通后,我们环卫工人的装配也肯定同步升级,其他地方是扫地机,我们要用洗地机,就跟外滩的要求一样,干净到能让人随便就坐。”

  ■新思考

  滨江“经脉”打通后如何保持活力?

  经脉打通之后,如何让这条长达45公里的岸线、空间能够一直保持活力?这一点,各个区都在认真考虑。

  杨浦滨江段将分段围绕不同厂房的主体建筑进行开发,串联起杨浦百年工业博览带,结合慢行步道,开展艺术演出、体育运动等项目。青年报记者从杨浦滨江公司了解到,杨浦滨江段中,南段是岸线一段工业景观,“船舶展示带”、“水厂展示带”、“生态化工展示带”和“工业纵览带”,将于今年6月完成贯通。老工业时代的遗迹将被保存下来,同时将用新技术新材料给场地注入新功能,形成新与旧的碰撞。

  一江相隔的浦东,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间,曾经存有29处堵点和断点,目前基本打通。未来将选取广场、高桩码头、道路轴线、河口等景观视线开阔的场地设计系列景观标志――灯塔,形成连续顺畅的慢行通道网络。上海船厂滨江绿地改造提升已经进行,今后将开放封闭的厂区,利用历史建筑,改造成具备设计感的公共空间。杨浦大桥东段桥墩下,100多年前由英国人建造的亚细亚火油站里,完整保留了全木结构支撑的9号仓库,配合桥下的绿地,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适合野餐、宿营的亲子乐园。

  更远一点的闵行区滨江,则由紫竹滨江公园延伸段、闵行滨江公园、浦江郊野公园一期等公园组成美丽的公园岸线。如拥有5.3公里岸线资源的浦江郊野公园,预计到今年6月就可以呈现在市民面前。它将以5.82平方公里的开园面积成为上海首个大规模秋景公园。

  作为徐汇滨江五座景观桥之一的淀浦河桥将在今年开展建设,届时,日晖港桥、龙华港桥、淀浦河桥、张家塘港桥和春申港桥等5座景观桥将连通整条龙腾大道。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梦中心、西岸传媒港等,则将让徐汇滨江继续保持人文的特色。

  ■两会直击

  鼓励沿线企业参与文化设施建设

  市人大代表,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忠辉表示,昨天杨雄市长在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两次提到贯通工程,作为贯通工程建设者之一,感到很振奋。徐汇滨江开发是徐汇老百姓的一个期待,希望能够完成好这项民心工程。

  李忠辉表示,在推进滨江开发过程当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需求。“老百姓对文化设施需求比较大,包括政府也提出一些综合管廊建设的要求,但是政策比较迟。”他表示,比如在开放空间里面增加文化设施,投资渠道怎么来明确?可不可以鼓励一些沿线的企业也做一些文化设施建设,在规划指标方面给予一些支持。又比如综合管廊是一个基础设施,到目前对投资渠道还没有明确,到底列入土地成本里面去还是做PPP的模式,或是让开发企业来承担,还没有明确。“徐汇滨江这块我们已经做了一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企业现在先行筹资建设,这方面还是要明确一些智库的规定,包括今后管廊的使用费,包括日常养护标准要进一步出台一些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具体研究一下,把这些创新的工作做好。”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朱如安表示,到今年底之前,黄浦江沿岸45公里滨江岸线将贯通开放,这意味着市民可以从杨浦大桥开始,毫无障碍地步行至徐浦大桥,这条全新的天际线,将成为这座城市不折不扣的一张风景名片,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健身的美好圣地。

  上海作为我国的南方城市,夏季炎热酷暑,行走在城市的林荫大道上,别有一番韵味。在已开放的徐汇滨江美中不足的就是少了点能遮阳的林荫大道,栽种的也多为一些适宜北方生长的窄叶树种。他建议在浦江贯通工程中的绿化建设中能有林荫大道,让市民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好。在选择的树种中,更多地栽种一些适宜南方且为市民喜爱的阔叶常绿的树种。青年报记者刘晶晶

  健身步道增设免费饮用水直饮点

  针对浦江两岸贯通后如何建设,市政协委员韩曙支招:在黄浦江两岸健身步道增设免费饮用水直饮点。由于无需携带饮用水,市民户外休闲运动时间将有效延长,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在韩曙看来,黄浦江两岸休闲慢行步道的建成,解决了市民群众休闲观光的后顾之忧,考虑到了应该设置相应的餐饮服务点和公共厕所,并预留了饮用水自动售卖机场地。但是,面对餐饮服务点2-3倍于市价、自动售卖机动辄3-5元/瓶的矿泉水,无证摊贩为获取差价收益必将与城管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外滩管理办公室在2010年率先推出了1元矿泉水的做法,使多年无法根治的无证摊贩整治工作真正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黄浦江两岸的开发与开放是否会遇到外滩同样的问题?随着生产、运输、人力成本的增加,长期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售卖“1元矿泉水”是否可行?

  他认为增设免费饮用水直饮点,有助于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从根源上杜绝无证摊贩,提升境内外游客满意率,展现上海国际城市形象。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韩委员还指出,增设免费饮用水直饮点仍有两个问题亟须解决。一是建设和维护运行资金的来源问题。为此,建设和维护资金来源应以政府补贴为主,饮水点商业广告和慈善基金、企业捐助为辅。二是对现有商业网点的冲击问题。直饮点的投入使用势必会造成周边商业网点饮用水的销售困难,政府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引导商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经营,增加便捷餐食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