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轨道交通线路的使用年限比作人的寿命,那运行已达18年的1号线已处“耄耋之年”。它1986年开始规划设计,1994年4月全线开通,作为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运营工作最为繁忙、运送人数最多的大动脉之一,1号线长期承担着重大的运输压力。而现在,任何一点小隐患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致命稻草”。所以,加大投入、及早排查,尽快解决1号线的安全隐患问题才是关键。
为了使高负荷的轨道交通1号线设施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消除潜在的风险,避免出现破碎性设施故障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交通紊乱,民革市委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建议,务必要重视1号线的安全隐患问题。
庞大的客流量,使得系统承担着大大超过规划预期的能力要求,也造成了线路机电设备处于超设计工况运行。随着早期线路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先期投运的轨道交通技术设备趋于老化,设备故障率以及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隐患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设施老化和技术升级等诸多问题已不可回避。
民革市委建议,首先应该成立专项工作组,排查情况,完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有职有责,事前必定有人管,事后必须有人担。其次应创造条件让社会全面参与监督。建立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主动检查评估、社会专业机构独立评估、政府部门强制检查评估、社会公众知情评估等立体全面的安全评估保障体系,借鉴世博会和重大赛事和重大活动保障的经验,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社会志愿者以及新闻媒体,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及管理情况给予监督,切实加强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监督的广度、深度和效果。
地铁1号线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准备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很容易出现由于设施老化而造成破碎性重大运营事故。民革建议,应尽快对一号线目前分散、初期建设、后期运营积累的各种文件档案进行针对性的整理,开展对各种专业设施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的确定方法、设施寿命与运营安全的关系等的全面梳理分析。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有效的经验尽早制订出寿命周期管理办法,及时进行更新改造计划安排,确保在运营线路少停运的情况下安全地进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
另外,民革市委还在提案中指出,为真正消除轨道交通的安全隐患,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和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岗位职工操作技能培训同样重要。对于乘客,也要加强他们的的互动协作知识宣传和应急能力建设,通过各种有效形式,使轨道交通安全认识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