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魅
第三期:文化发展
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将上海建设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构想。
不过,要想在“十二五”乃至2020年前将上海建成真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有必要首先认清上海的城市文化特性、未来文化发展的定位,分析目前上海文化发展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最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正确的布局和建设。
本期《参事报告》以上海的电影产业发展为例,谈谈对未来上海电影乃至整个大都市文化发展的建议。
借参事之眼看上海未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
和东方早报联合呈现
早报记者储静伟
对此文亦有贡献
毛时安、赵丽宏肖像拍摄
早报记者张栋
毛时安赵丽宏瞿世镜

毛时安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赵丽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瞿世镜上海市人民政府离任参事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发展国际文化大都会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图为2011年3月4日,上海美术馆试运行免费开放,吸引很多观众前来参观。杨一早报资料
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海鲜有耳熟能详的电影符号;
几乎没有一部能打进国际市场,甚至也鲜有在国内业界、市场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
《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赤壁》等大片虽然有上海的身影,但上海的制作单位都不是主要出品人、主要版权拥有者,也不是主要创意和策划者;
以上海为主导,独立、有影响的电影作品总体偏少,更缺少电影艺术上的重大突破,缺少能作为时代或城市文化符号的标志性作品。
上海电影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局限很突出,影视界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柱力量。1949年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电影作品、最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最出色的电影企业家都集中在上海,也涌现了一大批像胡蝶、阮玲玉、赵丹、周璇、上官云珠等名动全国的电影明星。当时的“百乐门”舞厅素有“远东第一乐府”美誉,“大世界”则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娱乐中心,如大光明电影院等顶级影院亦是荟萃上海。
其时的上海,不仅电影,戏剧、音乐、新闻、出版等各类文化都能领袖全国,一大批文化精英汇聚上海滩,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等美术家,鲁迅、巴金、张爱玲等文学家,他们或寄寓或生活在上海,他们或带动一个群体,或繁荣一门艺术,让上海的文化大都市添光增彩。
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和文化思潮,也从上海传至全国。旧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不仅先进的出版、印刷技术由西方流进上海,再传至全国,各类先进的文化思潮也由此发端、酝酿,再传到内地。即便商业文化,其时的上海也号称“远东商业中心”。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众多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追梦的青年文化人,纷纷“南下”深圳,“北漂”北京,却鲜有来上海开拓发展的。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上海现在的文化地位,都需要我们反思――如何发展上海国际性大都会文化,更需要有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地位。
文化发展瓶颈:缺少人才
分析当下上海文化发展环境,不仅缺少百舸争流的竞争氛围、配套的政策制度,更重要的是,还缺少大批文化人才,这些都成了文化发展的瓶颈。
还是以电影文化为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从事电影产业的几乎都是个体的或股份制的中、小影片公司,最多时曾达到两三百家之多,百家争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有好管理、好的创意制作,拍出好片的公司越做越大,不合格的小企业则逐渐淘汰,渐渐培育出如明星、天一、大中华百合、长城画片、神州影片、民新影片公司等有名的影片公司,拍摄了诸多电影佳作,上海也因而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大本营。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虽然整合了电影生产资源,却离艺术上真正地做大做强,还有相当的距离,其中与上海缺乏电影制作竞争态势有关。现在上海电影业的发展主要靠国企,民营公司规模小,竞争力弱,政府对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也往往偏向大的电影集团,民营公司则很难从中获得足够的支持,有票房佳绩又有影响的产品极少。
与电影产业不同,目前上海的游戏、动漫产业方兴未艾,产值约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而从事游戏产业的是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和少数的国营公司,竞争也算激烈。
不过,游戏、动漫产业还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则表示,每年政府本来就不多的扶持资金,总是更多地倾向国营公司,而动漫产业极需的影、视平台更是极少青睐中、小漫画公司,造成他们即便生产出好的漫画片,也很难得到播放平台。
上海目前更缺少的是吸引、凝聚各类文化人才的环境、氛围,以及对应的政策、制度,最大的障碍就是户籍瓶颈。由于户籍限制,大批青年人才无法进入上海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同时,上海高昂的生活、工作成本,也让一批青年人才无法在这里生存发展。
上海商业地价昂贵,设备租赁、运营成本较高,又缺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配套优惠政策,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艰难。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要么转移内地,要么关门歇业,许多文化产业只留下少数国营公司,没有竞争,“孤家寡人”,一家独大。
文化发展定位:多元交融
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大都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上海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出现下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海对自身的定位。
我们知道,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上海就一直是一个经济和商业的大都会,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相对停滞期,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发力,全力发展经济。此后的几个“五年”规划,上海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2006年,《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又提出,至2020年,将上海打造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以及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发展规划,以及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也有学者认为,上海在建设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应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多元文化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这可以看做上海未来文化发展的定位。
这样一个未来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合适的。上海本来就是一个港埠城市、移民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众多文化形态在上海交汇融合,并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一个极具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大都市。
显然,上海未来文化发展的定位,仍然应该基于上海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的文化建设逐渐能够与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媲美。
文化发展误区:片面商业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当务之急。以前很多人在谈及文化或者规划文化时,总是把文化和商机联系在一起,文化产业化,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发展文化只是为了赚钱,唯利是图,那么可以断言,这样的文化产业,无法保持高洁高雅的品位,无法真正实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公益文化和商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公益文化有各种运作模式,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对公众免费开放,不售门票,是典型的非市场化社会文化事业。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由市政府和博物馆信托基金会合办,市政府提供土地、建筑、水电、保安,基金会负责维护展品、举办展出、教育活动、学术讲座。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均同时拥有强大的公益文化和繁荣的商业文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当务之急,譬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电视、出版、演出以及博物馆和各种展览场馆的免费开放。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给他们带来的文化滋养、文化熏陶和文化服务。
各国政府在文化分类和政策定位方面,思路比较清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提倡公益性非营利文化事业,通过促进文化习俗与伦理道德的养成来规范娱乐产业的发展;而商业化营利性娱乐产业通过缴纳高额娱乐税,以及政府转移支付,从经济上支撑文化事业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辩证关系。
在这方面,上海应该学习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把握好公益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分界线,区别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