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解放日报]实体书店,出路在何方
2012-1-16 11:33:13

  席殊书屋、思考乐、贝塔斯曼、企鹅书店、三味、左岸、罗素、庆云书店……这些曾于沪上名噪一时的书店共同点在哪里?已关闭。2001年以来,由于租金上涨、网售倾轧,以及读者阅读方式改变等原因,一大批专业和特色书店相继关闭,成为沪上文化界、学术界、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也在市政协全会上引起委员们热议。

  焦扬委员忧心忡忡:有文化品格的书店是一座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扶持发展上海的专业和特色书店刻不容缓。然而,面对重重压力,究竟该如何留住书店?

  焦扬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实体书店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国家对书店实行零税率政策,法国、德国、美国等税率不超过7%。而我国13%的税率对于书业来说是极其沉重的负担。她提出,“能否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大型商业配套和居民集聚区建设的机遇,预留出版物发行门店设施用地,保障相关基础设施到位?”

  季风书园的租约风波,曾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声援。当时许多支持书店者坦言,自己其实也在网络消费书籍。毛时安委员认为,这恰好反映了实体书店的存在意义已发生转变,它不仅是卖书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场所,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朱建国委员建议,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专业、特色书店的建设,并因势利导,将现有的特色实体书店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向外界予以推荐。

  周忠菲委员十分看好浦东塘桥街道模式。该街道以非盈利经营为政策定位,与在当地经营旧书的“小朱书店”成立社区俱乐部,以优惠价为其提供场地120平方米。“小朱书店”则与街道的社区图书馆混搭经营,实行图书资源和服务资源可共享。书店收益的一部分,提为文化基金,免费为街道居民提供图书服务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台盟上海市委在《关于优化上海商$$!--PAGEBREAK--!$$业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诚品经验”。诚品书店融书籍推广、阅读激发、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紧紧抓住书在知识阶层和文化群体中的精神地位。“诚品”于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战场”外独辟蹊径,这或可为正在寻求出路的上海实体书店提供借鉴。

作者: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