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市房管局局长刘海生在专题审议会上回应热点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大幅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准入标准”。对此,在昨日的“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专题审议会上,有代表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在户籍限制上也有所放宽,满足外来人才、来沪用工人员的住房需要,体现“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待遇”。
经适房申领户籍限制能否放宽
昨天的审议中,第一个“抢”到话筒发言的张雄伟代表开门见山指出,上海的经济适用房政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落户上海户籍必须要7年以上,在居住地满5年以上,一下子就把很多人才排除在外。“外来人才首先要居住证满7年,才可能取得上海户籍;取得户籍后再满7年,才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
张雄伟说:“经济适用房的受理标准中,在申请的年限上,韩正市长说要大幅放宽申请的标准,财产收入标准放宽的幅度也很大。但是对外来人才而言,年限还是有点长。”为此,他建议政府是不是适当放宽一下,考虑这部分人群的承受能力,可不可以把这个户籍年限适当放宽到3―5年,使他们能够早日实现住房的梦想。
孙洪林代表也持相同意见。他说,日前,新华社有一篇通讯回眸上海民生事业,上海正在实现“同一个城市、同一种待遇”,比如说在医改、教育方面等。而在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方面,市政府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逐渐取消户籍的限制,“比如说我有居住证、在上海有一定的居住年限、社保基金交了很多年等等。这方面是否能够考虑起来,真正使外来人口、引进人才也能够在上海安居乐业。”孙洪林认为,住房保障,尤其是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上,要考虑到外来人才、来沪用工人员的保障问题。
鼓励闲置存量房转为租赁房
黄晨代表提议,利用税收杠杆引导闲置存量房转为租赁房。“这也是基于去年1月份国务院同意上海、重庆作为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一个试点的一个想法。”黄晨进一步解释说,个人房产税的出台,抑制了房价上涨,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也有一些负面作用。
“我现在的想法,有必要政策性地引导存量房加入租赁房的行列。上海的现状,一方面有大量闲置房,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人为买房、租房发愁,租房的价格也在攀升。因此,建议以税收的杠杆,对投资为目的购房制定税收制度。”
与此同时,黄晨认为,应该鼓励业主将闲置房出租,缓解市场租房贵的局面,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积极发挥房屋中介的作用,可以代替房屋拥有者办理一些房屋出租事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房屋拥有者的出租的后顾之忧,也活跃了出租市场。中介商的收费可以等到房屋拥有者与房屋签订了房屋出租代理并授权中介商全权解决房屋出租以后,房屋拥有者可以免交部分房产税等。
列席会议的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回应了保障房等问题。他称,市里专门有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公建和市建推进配套办公室,在推进保障房配套设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