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李国弟代表。
图片说明:季宝红代表。
图片说明:杨逢珉委员。
去年,多条轨交线路发生故障及事故,这引起了代表委员的思考――设备再先进也抵不过“人脑”
一项来自官方的调查数据显示,沪上有近半数的市民把轨道交通作为“便捷出行”的首选。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交总里程达到420多公里,进入世界前列。到2015年,轨交总里程将达650公里。日益密集的轨交网络对相关的管理、维护水平提出了考验。去年以来,多条轨交线路发生了故障及事故,这令很多市民心中打鼓――上海地铁到底怎么了?
如何让轨交出行变得更安全?会场上有这么一批代表委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铁丝”。他们在对话中形成了一个共识:硬件设备再先进,也抵不过人的责任感。
■本期嘉宾
李国弟(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党工委书记)季宝红(市人大代表、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逢珉(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
硬件先进,检测维护滞后
杨逢珉:我不只在上海爱坐地铁,每到国外,我也抓紧一切机会乘坐当地的轨道交通。感触最深的是,在很多国家,地铁设施设备的检测维护都实行了常态化管理。比如日本,由于地震频繁,他们的轨交都安装有应对地震的防脱轨紧急装置。每天,总有技术人员定时前来检测相关应急装置――尽管只是些简单的操作,却成了确保安全的“定心丸”。
李国弟:在国外,地铁运营单位在自查的同时,会引入第三方的督查机构,定期对地铁系统进行全面“体检”。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第三方督查机构成员,除了专家外,还可以考虑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铁丝”参与其中嘛。
杨逢珉:是啊,目前我们轨交的很多硬件设施都很先进,从技术角度看,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讲到检测维护这些“软件”,我们还远远滞后。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线路的相关应急装置外甚至蒙上了一层灰,看似很少有人动过、检测过。
一个“智库”抵过精密设施
杨逢珉:轨交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软件”――即人的素质。这既包括轨交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包括我们乘客的素质。对工作人员来说,就是要加强实务操作技能、应急反应技能,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在欧美及日、韩等地,轨交在职人员定期要参加轮训,一方面“更新”知识,一方面加强应急防灾模拟技能。
李国弟:设备再先进也抵不过“人脑”。要维护轨交安全,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支有智慧、有经验的管理运营队伍,一个“智库”。但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目前上海轨交的一线员工流动性还比较大,一些人吃不了苦,刚工作几年就转了行;还有一些经过多年培养起来的成熟的调度员、驾驶员却容易因收入问题被人“挖墙角”。同时,从一线员工到管理人员,应急技能的锻炼还要加强,这样遇到问题才不会“乱了阵脚”。
杨逢珉:我给你们讲讲我在日本看到的一幕。一个花白了头发的老技师,每天手拿工具,负责排查轨交沿线的一处安全配套设施,每天重复这样简单的动作,老人却乐在其中,他说他一辈子都在干这事,平安就是最大的成绩。我觉得,安全说到底,还是靠人的责任意识,这方面我们的轨交员工要向这位老人看齐。
季宝红:责任意识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的首要因素。每个岗位责任当头,管理才会从粗放走向精细化,应急也会从被动走向主动。
“铁丝”是安全元素之一
李国弟:我坐地铁有很深的感触――偶尔遇到车辆中途停顿、车辆运行中产生异味、车辆迟迟不到等状况,心中有点着急,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办。这大概就是缺乏演练造成的。所以说,广大乘客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掌握一些应急情况下的避难和求生技能。
季宝红:这方面靠我们自己是掌握不了的,必须实战操作。我觉得轨交运营部门也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在地铁车厢和站台电视上滚动播出安全知识;另一方面应当定期组织“铁丝”参加应急演练,掌握避难逃生、自救互救的技能。
杨逢珉:对,乘客是重要的安全元素。在欧洲,轨交管理运营方会不定期在部分线路、非高峰时期,组织乘客应急演练。我在欧洲坐地铁,好几次看到地铁里的告示屏幕显示:几点会在哪个路段或站点举行防灾演练,欢迎乘客参与。几次这样的演练过后,以后即便遇到紧急情况,心里也不会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