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文汇报]两会视野:谁来破解“医者不自医”的心理困局
2012-1-12 14:44:20
  百姓生病了找医生,医生生病了怎么办?2011年,民革市委就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方式的特点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白衣天使”多数心理状况不佳,普遍存在对职业认可度低、感觉工作压力大、容易失眠健忘等症状,调研数据显示,医务人员对目前工作表示满意的只有4.8%,48%的医务人员有改行意愿。这种现象尤其在二级医院表现最为明显,在失眠率、安眠药使用率和工作倦怠率等指标上,二级医院均比一三级医院高出10%左右。

  “医患关系紧张是导致医生心理亚健康的关键。”民革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吕元说。

  开心密码1:缓解医患关系

  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工作对象是各不相同的人。“没有一位医生故意希望患者出现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千变万化,即使同一套治疗方案在不同个体上也会出现不同情况。”吕元说。

  一旦患者出现问题,部分患者家属的第一反应是投诉、医闹、甚至在医生回家路上堵截、划破医生汽车轮胎等。发展到后来,医生见到病人就紧张。

  长此以往,在某些医生眼中,患者从服务对象变成了“敌人”,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必须长期“战斗”――每位医生门急诊接诊量应在40位病人/天,然而实际远远超过这个人数。在部分医院,片面追求门急诊工作量,医生甚至被剥夺了门诊超量要求停止挂号的权利。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难以预防的医疗风险下,医生群体开始集体郁闷。

  吕元说,一些发达国家医生比中国医生开心得多,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直接找保险公司,具体赔偿事宜由保险公司全权负责,患者家属甚至不会和医生见面,更没有“打击报复”事件。建议中国建立类似制度,并要树立起对医生“无罪推定”原则,在权威的医疗鉴定结论出台前,要从有利于医生的角度进行解读。

  开心密码2:体现医护人员劳动力价值

  医生必定是高收入群体?未必。刚入行的医生工资只有2000-3000元。

  “我在机场经常碰到医生‘走穴’开刀的,究其根本原因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如果能适当提高医生的工资待遇,让医生们觉得付出和收入成比例,或许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疾病。”吕元告诉记者。

  在市科协一份关于“体现医护人员劳动力价值”的提案中也指出,医护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尿毒症病人的常规血透为例,上海400元/次的收费标准接近成本价,为全国最低。尽管这类收费标准的制定初衷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但是定价如此之低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压低这头,医院必然从其他方面提高收入,“回扣”之类也就暗暗滋生。

  “我的子女都不愿意做医生了。”吕元坦率地说。医学教育周期长、成本高、回报低,一个医学博士毕业后,再当5年住院医师,才有机会晋升主治医师,现在医生的孩子都不愿意从事父辈的职业,就连一些现有医生也想要改行。

  “全世界来看,医生应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但是目前国人对医生的认可度很低,这种现象必须有所改变。”吕元说。

  关于“体现医护人员劳动力价值”的提案中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物价局、医保局)在医疗服务定价时,应充分考虑到医护人员的劳动力成本,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医院内部的收入分配上,按照承担风险、受教育成本、工作辛苦程度等,对医务人员实行合理薪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