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解放日报]代表委员为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建言
2012-1-12 9:27:26
  今年“两会”上,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在列出的诸多选项中,“平抑物价”的得票数遥遥领先。

  坊间曾流传一句话: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不得你、玉米疯,糖高宗、苹什么、药你苦……层出不穷的新名词,透露着百姓对涨价的无奈。

  这个冬季,许多市民都感觉到,蔬菜等价格比去年同期低了不少。尽管有一定回落,但抑制物价上涨的难度短期内难以改变。如何继续抓好物价调控,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代表委员们认为,调控物价关键要把握好火候,要把握好三个平衡点。

  寻找干预和市场调节平衡点

  一家国有菜场提供的经营成本分析显示,该菜场亏损达35万元,呼吁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而另一家民营菜场却表示,因市场化运作略有盈利。这是去年市人大开展的“稳定物价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监督”中的一个调研结果。

  一些代表提出,“标准化菜场走‘公益化’路是对的,但不能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加国营模式了。菜场的公益性应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监管调控上,而不是政府包揽一切。”

  物价稳定关乎民生大计,但物价调控关键要把握好火候,要寻找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平衡点。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正常范围的价格波动应由市场消化,物价调控的重点是保基本、保供应、保困难群体,政府不能包揽过多,必须相信市场、问计市场,防止价格不当干预,造成市场信号错误。方荣委员说,当季节交替、遇到自然灾害,蔬菜的价格波动属正常现象,政府如果立即设法抑制,菜贱伤农后又赶着去补贴“救火”,结果措施总是滞后变化,人为加剧市场波动。

  “从长远看,价格归根结底由供需关系决定。”俞国生代表说,平稳物价要从源头来解决。终端商品的涨价其实是流动性加大、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涨价等的综合结果。有关部门要辩证理性看待经济走势和物价正常波动,科学解读CPI指标,审慎、稳妥、科学地调控价格。

  寻找生产、经营和消费平衡点

  有这样一个怪圈:一头是菜农,为菜贱发愁;一头是居民,为菜贵叫苦;当中是经营者,说没赚到什么钱。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的矛盾,如何处理?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寻求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之间的平衡点。

  监督调研中,代表们发现,蔬菜价格大幅回落,引发部分品种滞销,菜农把即将收获的蔬菜翻倒碾碎作肥料屡见不鲜。在流通环节,粗看菜场菜贩利润很高,但他们常年无休、无加班工资、无社保。所以,菜贩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鲜有本地居民。对于居民来说,物价波动主要由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引起,同样的物价上涨,低收入居民显然感受到更大压力。

  物价稳定关乎民生大计,要兼顾各方利益,打破“怪圈”关键在于流通。汪亮委员认为,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户―经纪人―多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过程,流通链繁杂、环节多、成本下不来,人为造成蔬菜价格虚高。建议建立、开放更多的流通渠道,如农超对接、产地直销、菜农进城和社区菜摊等,以缓解主渠道压力,制约主渠道垄断。

  还有委员建议,考虑降低中小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包括税负、租金成本等,要规范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收费,清理不合理的高额过路费、进场费,降低流通成本。孙洪林代表认为,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加大对流通领域中存在的相互串通、恶意炒作、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价格欺诈、投机哄抬。一旦菜价大幅下降,农民如能得到保险赔付,将大大增加他们的种菜积极性。俞国生提到,上海在国内首创的蔬菜价格保险机制正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实施的冬淡保险延长了保淡时间,也增加了品种,而且保险的价格与“CPI因素”挂钩,这让菜农和市民吃了“定心丸”。

  寻找价格改革与承受力平衡点

  这些年来,经济连续多年保持9%以上的快速增长,叠加效应不可能不产生通胀压力。这个压力会逐渐释放出来,但我们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稳定物价,要寻求价格改革和社会公众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点。”俞国生说,资源类价格上涨虽是大势所趋,但能源、资源价格体系改革要审慎推进,充分考虑市民群众的承受度,科学严谨地进行企业和用户双方的“压力测试”,确保公益性。

  不少代表认为,应从宏观经济的全局来看待物价问题。目前社会各方对物价如此关注,不仅仅因为价格波动本身,而是对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部分垄断行业高额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长的期盼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应。

  代表们认为,像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调整,要把握好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顾晓敏代表强调,要公开公用事业企业运行成本,尤其不能将企业自身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成本缺口转嫁到居民身上。张雅玉代表认为,政府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并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的行为引起物价上涨。

  代表委员指出,既要发挥价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保供应、促转型;也要充分考虑全社会的经济承受度和心理感受,加强政策的系统设计,统筹价格调整、社会保障、收入体制改革,尽可能减少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不少代表指出,市政府去年出台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很好地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建议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平稳物价是“标”,调整产业结构才是“本”。俞国生说,价格是表象,根子在于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率。在治标方面,目前已采取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治本方面,还任重道远。稳定物价,关键还是要转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改变“1亿条牛仔裤换一架飞机”的局面。

作者:王海燕 陈琼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