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仍是今年“两会”关注热点开幕前已收到相关提案近30份
上海能不能在高架路上再加一层高架?上海轨交能不能在高低峰实行不同的票价……
排堵保畅、安全出行,上海的交通问题历来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也不例外,截至1月9日,政协委员针对上海城市交通的提案已达到近30份,占提案总数的一成以上。
高架“加层”成本相对低
随着春节临近,申城市内交通压力日益增大,部分路段和高架局部拥堵的时间进一步增长。
为缓解交通拥堵,不少委员提议在高峰时段增加警力、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加大处罚力度等众多措施,而政协委员朱建国、周荣将目光投向交通硬件的再开发和利用上,他们提议,可以试点对部分高架“加层”,以提高通行能力。
朱建国、周荣分析说,近年来,高架越来越堵,尤其是在早晚高峰,几个堵点经常水泄不通。特别是从最近看,节假日车流量和工作日的差别也不再明显,“换句话说,上海高架道路容量已经触及饱和线。”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朱建国、周荣建议从交通硬件上入手,一是在拥堵路段再建部分高架,作为现有高架的延伸,但这一方案涉及大量土地,拆迁成本巨大,“另一方案则是在现有高架的基础上‘加层’,进行存量变革,成本相应小很多。”
“加层”应以调查为依据
朱建国、周荣为高架“加层”提出具体建议:首先,针对各个高架路段的负荷,启动一次大型调查,主要涉及高峰时、非高峰时的车流量,依据目前上海私家车增加比例,对下一阶段的高架拥堵情况做出一定预测;其次,再配合各种“减负”措施,选择部分高架路段来试点“加层”。
朱建国、周荣解释说,高架“加层”即在原先的基础上,再修建一层高架,形成地面和空中的三层道路,“有点类似南京长江大桥,但两层都跑汽车。”
他们认为,高架“加层”的试点路段应具有一定样本意义,以值得进一步推广。此外,“加层”高架的匝道口不必按原有的逐一配置,可以只设在原先部分拥堵的地面路段,比如人民广场、徐家汇等。
朱建国强调,第一,高架“加层”要注意和城市景观相协调,尽量不造成视觉污染;第二,为防止噪音扰民,在“加层”时应考虑采取安装隔音板等减噪措施。
代表、委员建言交通
建议人:
市人大代表、上海望源房地产董事长季宝红
建议要点:
建议轨交像“分时电表”一样,利用价格杠杆调整出行时间,比如在每天清晨5-6时免费、6-7时半价。
建议人:
市政协委员周荣、朱建国
建议要点:
吸引民间资本办“校车公司”,通过竞标承包学校校车业务;同时在全市建立“校车数据库”,纳入校车硬件情况及司机资质等信息。
建议人:
市人大代表王琛
建议要点:
利用摄像头、手机等建立覆盖全市的车辆自动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