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东方网]护理机构“一床难求”建议向困难群体发放养老照护券
2011-12-27 12:58:36

  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本市60岁以上失能失智老人,每12人仅拥有1张护理床位。目前本市失能、失智老人高达41万,护理机构存在“一床难求”的尴尬局面。即将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革市委将提交提案,为老年照护困局“支招”:向生活和自理有困难的老人,发放养老照护券。这样,持券老人可根据经济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照护方式,居家或入住养老照护机构。
  
  每天仅能获取0.5小时护理
  
  上海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失能失智老人比例明显上升。据统计,上海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占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7%,达23万人,并且以每年增加1万人的速度发展。此外,还有18万失智老人。与之相对,本市老年护理机构仅68家,算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一级医院的床位数,仅3.3万张,只能满足不到三分之一的社会需求。
  
  这份民革市委提案的主要撰稿人、民革党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郭士征,对老年照护研究长达10年之久。所谓老年照护服务,是针对那些丧失生活及自我照顾能力,需要他人部分或完全提供帮助的老人的照护,主要指失能失智、高龄老人、孤老及独居纯老。他说:“本市财政每年补贴老年护理费用3亿元,目前全市有13万老人获得政府补贴,人均仅能获得每月191元的补贴。如果按每小时12元计算,平均每位老人每月仅能获得15小时即约每日0.5小时左右的服务。”
  
  本市虽强调老年照护要以社区居家为主,但居家照护基本都停留在“家政服务”水平上,基础性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几乎为零。“这是老年社区居家照护中的重大缺陷,也是导致许多老人长期住院,不愿或无法回到居家照护中来的原因之一。”郭士征说。
  
  建议发放“养老照护券”
  
  提案建议,“十二五”期间应做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各种准备。
  
  提案还建议,变“救济养老”为“社会福利”养老,使老年照护优待面逐步扩大。“目前的养老照护补贴条件非常苛刻,我们调研的某个社区,1000户老人家庭连1户符合条件的都没有。”提案提出,要加快落实老年照护机构的财政补助专项经费,调整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的发展比例,将目前7:3至少调整到6:4。
  
  他希望养老照护也可以像买菜那样挑挑拣拣,所以他建议以发放“养老照护券”。这样,有养老照护券的老人就可根据经济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照护方式,居家或入住养老照护机构。
  
  将部分民营医院转制、转型
  
  提案还提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年照护事业,鼓励社会创办更多的老年护理机构,建议除了对民办民营机构创办老年护理机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供地外,还要在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郭士征所在调研组曾对全市60多家老年护理机构进行调研,他说:“现在是一床难求。”但是部分民营医院却存在资源空置的情况,他建议可将部分民营医院和二级医院转制、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也可在郊区空置的养老院内设护理分院,部分解决老年护理的供求矛盾。
  
  轻度失能老人仍应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可借助“老年服务中心”的平台,设立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站点,向居家照护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护理和“医护”指导。并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的作用(包括家庭医生),推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居家照护服务方式的逐步形成。
  
  

作者:冯兰蔺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