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耀]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据最新统计,上海外来人口已达900万,接近总人口的四成,其中780万是劳动人口。来沪劳动人口中有80%从事的是制造加工、建筑施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传统行业的工作,他们被统称为来沪务工者。上海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有一半要靠外来劳动者提供,来沪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来沪务工人员的生活服务,强调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并从住房、来沪子女就学、社会保险等各方面予以政策保障。作为城市一个新的群体,他们应该得到全市平等的关怀。从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未来需要来看,应重视其组织化问题,在各界党委的关心下,帮助其纳入现有的相关组织,并改进和完善政府的服务,对于上海创新社会管理十分重要。[09:23:27]
[李世耀]一、现状。来沪务工者分布在城市建设、生活服务行业的各个行业,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处于底层。因为同乡帮带的关系还具有地域性行业性的特点。他们对于公共服务的政策信息了解很少,遇到困难,个体的利益受到损失,往往依赖于地缘、血缘性熟人乡亲的帮助,当产生群体权益诉求时,并没有相应的、可信赖的组织为其代言协商。难以正常释放不满,容易引起过激行为,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与他们相关的社会社团,如工会、各地商会或覆盖不到,或者拒绝接纳,转型后功能弱化,无法顾及来沪劳动者。从政府来看,上海虽然已经建立了属地化的来沪人口长效管理机制,但主动服务还有一定的不足。[09:24:55]
[李世耀]二,分析和建议。来沪务工人员或为离土农民或者离乡的第一代农民子弟,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性群体,他们个体的力量微弱,来到陌生的、现代化的城市中,无论是自身权益的维护,还是城市对这个新生群体的管理,都需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在相应的组织中,使他们的诉求及时、有序反映,实现社会利益主体间的平等、理性对话。在上海,如此庞大、特别是文化层次低、就职单位小、流动性大,且行业性、地缘性特征明显的人群应该得到更加到位的政策、更主动的公共服务。民政部新近出台《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制度性的依据,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尝试。与此同时,还应关注来沪务工人群的组织化服务问题,并探索相应的组织形态。[09:26:15]
[李世耀]在现阶段,应该从健全现有社团组织的功能、完善政府服务,来提高其组织化水平,实现社会管理的有序性,防止和抑制地下组织的产生。建议:第一,落实行业工会,让来沪务工者获得行业归属。针对来沪务工者流动性强、行业集中的特点应加快行业性、区域性的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如成立来沪务工者密集的“餐饮行业工会”、“建筑行业工会”等等。[09:26:55]
[李世耀]第二,上海市个体劳动者协会2009年前会员有6成是来沪个体工商户。但目前因为经费问题,来沪个体会员越来越少。作为管理和服务个体劳动者的社会组织,个协应该成为容纳来沪个体劳动者的平台。建议支持其开展普法教育、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各项服务,实现来沪个体劳动者的社会服务。[09:28:42]
[李世耀]第三,建材、农贸、轻纺、蔬菜批发等市场来沪劳动者集中。市场与商户是租赁关系,有调动承担更多服务来沪务工者的职能。如“九星”市场,在市场内实施划区管理,不仅党支部全覆盖,还成立了商会、工会,这种方式值得推广。[09:29:13]
[李世耀]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外来务工者的特点,更加主动提供各种服务,如开辟外来务工者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手段表达诉求,发挥社区综合管理协管员队伍作用,宣传与来沪务工者相关的社保、计生、入学、就业等政策。同时,重视与人口输出地政府的协作与资源共享,加大与各地驻沪办的联系。全社会要共同关心来沪务工者,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09:3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