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社动态
胡宝芳:浅谈110年前的中华民国金币券
发布时间: 2022-04-18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讲话中提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众多仁人志士参与的民主革命。华侨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华侨参与辛亥革命的物证有不少。110年前“中华民国金币券”即为华侨支援孙中山革命的历史见证物品。中华民国金币券是1911年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发行的无期限贴水债券。金币图案设计采用美钞式的狭长票型,精致大方。票面面值分壹拾元、壹佰元、壹仟元三种。10元面值金币券正面为墨绿色,四周边框上端印有隶书“中华民国金币”。主图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旗帜下端印有“革命军筹饷章程”。第一款内容“中华民国成立之日,此票作为国宝通用,缴纳税课,并随时如数向国库交换实银”。左侧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李公侠发”,右侧印“中华革命党本部总理”与“孙文”的中文签名,边框四角有面值数字。背面设计与正面相似,以淡褐色为主,四周边框上端印有隶书“中华民国金币”,两侧为“壹十元” 其余均为英文,主图“青天白日”旗帜套用蓝色。

WDCM上传图片

中华民国金币券(图片来自网络)

  中华民国金币券上正反面的“青天白日旗”图案,均由孙中山亲手绘制。说起“青天白日旗”,不得不提兴中会。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11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兴中会成立后曾设立香港分会,策划广州起义等。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兴中会陆皓东等人牺牲。“青天白日旗” 样式为陆皓东设计。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等合并,成立同盟会。大家在讨论革命旗帜时,众说纷纭,孙中山决定沿用“青天白日旗”。孙中山认为兴中会诸先烈及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旗帜中“白日”周围叉光共计12支,代表干支之数,意为十二时辰。

  关于中华民国金币券发行情况,现有不少说法。从历史学角度而言,也许1939年国民党《中央党务公报》载1939年8月20日革命债务调查委员会关于中华民国金币券(华侨名之为孙文银纸)的说明更值得信任:

  本党总理于民国纪元前三年由欧洲到美,旧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由芝加哥埠抵三藩市(即旧金山 )。李是男、黄伯耀同志在火车站欢迎。总理此次来美为筹广州新军起义军饷,因时间过短,又值年底,故未能筹得巨款。事后,正式成立同盟会,设立中国革命军筹饷局,派李、黄等为委员,李兼会计。为便利筹饷起见,与李、黄等商,故发行债票,随决定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分千元,百元,十元三种,半价发行。中华民国成立后照票面偿还。总理是年(庚戌)由别埠复回三藩市,任少年中国晨报经理,亲画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及党旗(青天白日旗 )交于黄伯耀同志,起草金币券式样,并嘱以比例尺寸,预造党、国旗,为下次起义成功时悬挂之用。金币券由少年中国晨报社印务公司承印。翌年(辛亥)三月九日,黄花岗之役,发行金币券,向同盟会同志共筹得军饷约十□万元(原文如此), 汇香港胡汉民、黄克强收港币壹十八万元。黄花岗之役后,见华侨赞助革命之热忱,可以公开筹饷,为下次大举。美洲华侨属于洪门致公堂者,占最大多数。乃决定与致公堂合组筹饷局,取名国民救济局。总理与黄伯耀同志到致公堂,与该堂主持人数次妥商,方得成立,条件要同盟会干部同志,全体加盟加入致公堂。救济局重要职员由致公堂担任,工作由同盟会同志担任,双方订妥,遂正式成立办公,遍登美洲华文报纸,公开筹饷,发行金币券,南北美洲十余万华侨争相购买。当时华侨均呼金币券为“孙文银纸”,能获得一二张为荣。武昌之役,计发行金币券,共筹得军饷约美金六十万元,伸合国币约二百万元。总理于起义后,即离美赴欧洲,办理外交,由欧转船回国,临行时派黄伯耀同志担任驻美外交代表职务,筹饷局亦于年底结束也。

  中华民国金币券发行时间不长,主要在美洲及南洋一带发行,中国大陆根本没有发行过。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金币券曾被收回一部分,并支付相当红利,兑讫后集中销毁,以防意外。海外部分中华民国金币券华侨持有者因为种种原因,未兑换红利的,则留作中华民国开国纪念 。珍珠港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南洋一带,烧杀抢掠,存于南洋华侨手中的金币券,大部分化作灰尘而蝶飞。因此中华民国金币券留存不多。早在1930年代,中华民国金币券就被收藏界关注、收藏。到1949年时,上海只有6人手中收藏中华民国金币券,受到藏界关注。如今中国钱币博物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藏中华民国金币券,均视作珍贵文物。物以稀为贵,中华民国金币券如今市场价格不菲。

  此文就“中华民国金币券”设计图案,发行背景、收藏情况略略钩沉,与各位同好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文作者系上海中山学社理事,民革上海市委理论文史委副主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科研征集部副主任)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和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