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三年多,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伴生诸如乡村主体退化、乡村建设缺少地域特色、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发展艰难等困境。如何发挥上海的国际大都市资源优势和绿色农业的生态特性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是顶层设计亟需面对的课题。 农业向来被看作是一个不赚钱的产业,因此,各地绿色农业发展始终缺乏外在动力。一是产业发展问题,乡村产业发展既不能固执坚持原有的粗放型、单一型发展模式,也不能过度关注新型服务业等衍生产业类型,而是应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基础,探索多业态融合的综合发展方式;二是实践重心问题,在乡村振兴前期,多地的乡村建设工作为了追求“见效快、效果显”,更关注表层景观建设而非产业环境营造;三是地域文化传承问题,乡村设计应当基于当地的文脉与地格,而非简单地复制城市设计,其文脉来源于鲜活的乡村生活,其地格扎根于传统的乡村环境;第四是“资本下乡”对农民利益的剥夺,没有合理约束、没有正确导向的不良资本会因其逐利的原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集体利益及乡村居民利益,造成乡村集体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第五是人才问题,乡村产业规划师等乡村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尴尬、人员缺乏使乡建活动难有标准,在土地规划已经相对成熟的前提下,乡村设计力量缺失导致乡村建设行动重“建”而轻“设”。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决策者在乡村建设工作中选择性地忽视了农业基础,转而以“运动式”的思路搞“立竿见影”的景观形象工程。忽视了乡村产业长时性、厚积薄发的特点,让许多乡村建设项目来不及做好资源普查与深入挖掘,偏向急功近利。相当一部分决策者和建设者对乡村特性、绿色农业知之甚少,特别是缺少对“农业是长三角核心区最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农业才是葆有鱼米之乡碧水蓝天的根基”这一特质的正确理解,还是以城市建设的思维方式来发展乡村建设,盲目堆砌景观。 综合乡村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调研成果,提议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绿色农业经济特区”,在长三角区域内成体系、破限制地积极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之同时,还我以碧水蓝天、富庶文明的新江南。 一、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农业经济特区 在现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管理体系以及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已出台相关文件体系基础上,从发展引领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化绿色产业经济角度出发,由上海市牵头争取跨越区域行政壁垒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农业经济特区,对区域内的地方发展情况、产业分布、资源条件等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调研,加强地方联系,因地制宜地制订以“农”为主的特色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配给操作指南、实施办法等执行性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现有政策体系,保证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集中发展。 二、设立对应管理机构,健全运营管理及监督机制 在设立绿色农业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管理机构,任职人员可考虑视选址从相应省市借调、增招,借鉴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运作管理模式,但需要向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经验方面有所侧重,针对性制订绿色产业专项发展政策并建立推行体系。同时可借鉴部分已有经验,由上海市倡导建设新的多部门合作与审批机制,例如对合规的乡村农业产业可以实行土地激励政策等。 三、构建乡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业评价与技术开发措施 成立乡村设计行业协会,建立注册乡村设计师制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体系,促进行业内的友好交流,确定引领与监督机制,健全乡村设计、建设和治理人才培养体系,以注册乡村设计师制度的建立提升人才归属感、提高行业认可度,为乡村设计行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在区域内设立围绕生态绿色产业发展主题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制订绿色农业新政评价体系,用于衡量长三角核心区域内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程度。 四、推行“村庄产业分类+典型案例评选+共赢项目推广”的发展模式 在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评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现有村落体系,根据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行类别划分,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对既有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与典型树立,严格筛选并秉持可复制可推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舍弃如对本地未来发展不一定能带来实质性好处的“飞地经济”,围绕乡村农业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带动乡村区域产业发展。 五、切实践行“农”字优先的乡村振兴发展理念 在实施上述建议措施时,需要注意:一是一定要节约乡村用地,保护和留住农村的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尤其要留住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这是完善农村基本配套、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的根本条件;二是重点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不是通过大量引入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挤占农村自身的发展空间,把村集体经济组织边缘化;三是慎用“模式化”的手段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例如发展民宿不能仅是让农民腾出房子、成为地主,而是要在将城市文明向乡村传播时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上海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各种优势生产要素,如果从更高的站位上把握乡村建设行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建设好绿色农业经济特区,那么,上海就可以在为国家贡献乡村振兴上海样板之同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格局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上海发展新方向。用大城市、大工业、大金融、大科技、大人才服务于全国的乡村振兴,这才是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应有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