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交通先行,贯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TOD),进一步提升新城与长三角节点城市、国际枢纽、以及相邻新城的交通衔接效率,总体上形成“30、45、60”便捷高效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内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内衔接国际枢纽。 二、问题及分析 目前,上海市域轨交一小时通勤圈效率远低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上海轨交1.5小时辐射面积仅为巴黎、伦敦的20-30%。上海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相距仅为30-40km,但与中心城区轨交站到站的出行时距均在65—85分钟,其中南汇新城与中心城区轨交站到站的的出行时距约在110分钟左右。 (一)轨交网络布局不均,通勤铁路建设滞后 上海中心城区轨交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已接近40%,而五个新城内轨交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仅为10%左右,距离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新城轨交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30%的目标差距甚远。现有市域(郊)轨交由于车站设置过多且站站停的运营模式与地铁线路差异不大,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支持新城发展的作用无法达到预期。同时,相比较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区,上海轨交网络中通勤铁路占比过低。速度更快、运量更大的市域(郊)快速轨交线路的规划建设滞后,存在客流不均衡状况明显、部分站点客流集散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新城轨交层次单一,便利性可达性不高 现有轨交体系还不能全面高效服务于多中心、更大尺度的上海城市空间格局。对内来说,五个新城均仅有单条轨交线路接入市域轨交网络;对外来说,奉贤新城等大部分新城与上海中心城区、近沪城市、国际枢纽以及五个新城之间的通勤铁路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总之,五个新城轨交线路层次单一,与上海中心城区、长三角节点城市、国际枢纽以及相邻新城之间联系不便,未全面融入上海市域和长三角区域的轨交网络。 (三)以轨交引导五个新城规划建设的效果不显著 现有轨交体系在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和塑造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凸显,土地利用规划与轨交规划协同性不够,新城的规划建设未充分体现轨交对用地布局规划引导和公共交通体系构建的结构性作用。按照TOD的发展模式,轨交站点尤其是枢纽站点周边地区应为立体式高强度开发区域,五个新城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强度不足,用地功能的多元化复合性不够,还存在轨交枢纽与城市重要功能区相互分离的情况,轨交引导发展动力不足。 三、建议 到2025年,长三角将全面迈入高铁引领发展的时代。上海亟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城际一体化的轨交网络,全面提升五个新城连接长三角重要节点的交通便捷性,助力五个新城成为上海链接和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点。 (一)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市域轨交网络 一是积极对接区域干线铁路网。推动市域轨交与区域高铁、普铁等干线铁路直连直通,全面提升市域轨交网络与长三角干线铁路网络的衔接效率。以上海五个新城为主要节点,构建多点放射的市域干线铁路网,推动五个新城深度融入沿江、沿海、沿湾以及沪宁、沪湖、沪杭、沪甬等区域发展廊道。二是不断优化区域城际铁路网。以长三角综合交通走廊为基础,优化市域城际铁路网络规划,全面提升五个新城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和主要节点城市、上海中心城区、国际枢纽间的直联直通水平。三是加快织密市域通勤铁路网。以优化通勤供给为核心,全面启动五个新城之间及五个新城与上海中心城区、国际枢纽之间的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形成串联上海五个新城的市域(郊)铁路网,构建以市域(郊)铁路、轨交快线为主导的新城轨交网络。 (二)着力打造五个新城直连直通的轨交系统 一是落地新城高铁站点规划选址。上海五个新城应充分发挥沪通、沪乍杭、沪杭城际、沪苏湖、沪甬(舟)等铁路对新城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落地新城高铁站点的规划选址,以促进区域资源要素向新城集聚,重塑五个新城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二是完善五个新城轨交网络。全力支持五个新城规划新增市域(郊)铁路,全面构建五个新城以市域(郊)铁路为主的多层次的轨交网络,进一步提升五个新城范围内轨交站点600m半径覆盖率。三是加强新城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依托市域及长三角区域现状和规划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交尽早谋划五个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规划,形成“五个新城五大枢纽”的格局,打造集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市区线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五个新城的区域辐射和门户枢纽功能。 (三)大力形成轨交引导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 一是以轨交网络为支撑提升新城空间组织效率。以轨交网络和轨交廊道为基础,按照TOD开发模式不断优化五个新城用地、产业、人口等资源要素的空间布局,逐步引导新城主要城市功能沿轨交廊道紧凑布局。二是以轨交系统为引擎助推新城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推动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区转型,形成TOD导向下的以轨交站点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混合用地布局模式,进一步推进新城的职住平衡。三是以轨交枢纽为基础打造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借鉴东京、大阪等城市基于轨交枢纽站点的“车站城”立体式的开发模式,以枢纽站点和换乘站点为核心,将商务办公、休闲购物、会议展览、酒店居住等城市功能以圈层式的模式聚集在周边,构建新城现代城市功能集聚区或新城公共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