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提案5:关于加快氢能布局,助力上海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1-18

一、背景情况

氢能成为能源转型与竞争变革抓手的背景下,我国氢能仍面临产业链、技术、配套等问题。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同时具有产业基础优势,需主动引领氢能创新突破,并代表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

二、问题及分析

(一)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突出

制氢环节,副产氢提纯成本高,质子交换膜、贵金属等关键材料仍以进口为主,PEM电解槽“做不大、买不起、用不起”。储运加氢环节,储氢瓶碳纤维、加氢压缩机、阀门等关键材料与设备质量有待优化。

(二)管理机制存在一系列障碍

一是作为能源品种管理有待明确。国际上在社区建加氢桩、70兆帕加氢、地下储氢等已较为通行,且以规范标准给予发展空间。但上海在化工区外制氢(某些绿电充足地区难以制氢)、氢车进入密闭空间、高压加氢运氢、车载IV型瓶等方面还有较大限制。二是加氢站点管理瓶颈仍需突破。企业普遍反映布局不够合理、拿地较难、各区加氢互认仍有障碍且价格不统一。三是多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未全面建立产业垂直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利于创新突破、产业协同。

(三)补贴激励效果有待提升

一是资金发放有待加速。补贴发放周期较长,不利于重资产模式下的企业运营。二是补贴范围不够全面。补贴聚焦车端和站端,受益企业有限、积极性有待调动。同时,补贴机制也有创新空间。

三、具体建议

上海应健全氢能产业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发改部门的牵头部门地位。分阶段推进,近期实现氢“用得起”和“用得多”,中远期追求“用得绿”和“用得新”,通过以下布局和突破,实现引领性输出。

(一)制度环境层面率先赋予竞跑空间

率先重点突破氢能管理属性和产业标准这两大关键瓶颈,可依托浦东立法机制适时率先探索,建设成熟后继续上升到国家层面。

一是尽快明确氢能属性。探索在法律层面明确氢的能源地位,率先突破在制氢地域、运氢加氢压力、车载气瓶设备、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限制,打通堵点。此外,落实各区加氢互认、率先制定价格机制、鼓励一体站内绿氢制备。

二是率先形成体系化标准。探索率先基于能源定位构建氢标准体系。重点加强安全保障、加快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确保标准与应用同步,使氢能产业在规范中获得有序发展空间。

三是引导产业资本布局。引导国资与基金加大支持关键技术、重点装备,抢占发展先机。优化落实产业补贴,扩大范围,协调差异,创新流程等,探索“先补贴”等发放方式。

(二)技术层面抢占国际氢能科创高地

方向上,重点发展制氢(尤其是绿氢)技术。尽快攻克质子交换膜“卡脖子”难题,提升催化剂和碳纸的品质,探索低贵金属载量催化剂技术。同时,支持制氢技术多元发展。

路径上,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关键领域研发增量支持和人才吸引培育。二是扶持关键材料和技术,发布“卡脖子”环节攻关项目、前沿领域基础研究项目。三是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平台。四是借鉴国外“研究所”运营模式,由政府把关总体战略,开展公私合作。

(三)产业链层面突出优势,形成输出和引领力量

产业链重点布局上,突出发挥氢能技术、创新、装备等优势,并形成向外输出方案,带动区域氢能产业发展的力量。

依托特殊区域的创新优势,打造未来绿氢基地样板。在临港新片区创新开放使命下,率先探索“海上风电+电解水制氢”方案,更好利用其海上风电资源,实现绿氢供应。未来,向深远海域发展,首创部署绿氢制甲醇、加注货船的贸易场景,打造海上绿氢基地样板。在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重点任务下,加大利用其绿电资源,支持部署制加氢一体化站及管道等设施,形成绿氢供应方案。另外,发挥闵行装备优势,打造氢能核心装备与部件制造集聚地;利用宝武集团制造技术优势,打造氢冶金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