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提案3:关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1-10

一、背景情况

医养结合工作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本市“十四五”规划要求着力深化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市医养结合工作于2014年启动,2016年面向全市试点,2017年在全市开展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本市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及基础平台,其以签约、嵌入、托管及“医办养”等不同形式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已覆盖到各种养老服务方式,为本市老年人获取连续的医疗、护理及健康服务,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问题及分析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及其支撑能力差距较大。有些区的机构几乎全部可以开展住院、康复及护理服务,有些区只有部分机构能够开展。有些机构在医疗服务开展、科室配备、人力配置上,实力都比较雄厚,而有些机构配备薄弱,只能开展有限的服务。在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数量上,有的区平均达到近乎5名,有的区勉强超过3名;有的机构高达7名,有的机构勉强达到2名。绝大多数机构人力不足。

(二)家庭医生签约不理想,家床服务开展不平衡,签约养老机构医疗服务难施展。65岁及以上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整体不高,甚至个别机构仅有48%。家床服务开展极不平衡,有些机构未开展。部分签约的养老机构由于物理距离较远、内设医疗设施不足等原因,无法享受真正的医疗服务。

(三)“医办养”“医康养”需求量大,但资源配置跟不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住院康复护理服务,颇受老年人及家属欢迎。但是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场地和人员限制,无法实施。此外,“医康养”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供给短缺。

(四)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有效的协同推进作用。目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性规划不够系统,从具体操作和实施细则看,缺乏服务供给的具体标准、要求和目标,推进和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缺乏抓手。从推进机制看,本市医养结合工作主管部门为卫健委,其与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为平级机构,除了业务主管以外,在协调沟通方面,力量微弱,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三、建议

(一)强化人力资源储备与配置,提升服务能力

在医养结合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特别是疫情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承担应急、防控与救治任务,应尽快落实全科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储备与供给制度。督促各区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配置,至少保证每区都能达到万人拥有4名的比例。加强护士、康复师等的配置,使之与全科医生达到合理的配比。

(二)强化有效模式扩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能

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力争对65岁以上老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覆盖90%的目标,完善服务包内容,拓展上门诊疗服务,并将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加大家庭病床建立,让重度长慢病老人应享尽享。大力推广家庭医生团队嵌入模式,以弥补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不足问题。鼓励开展“医办养”服务,并为之创造条件。

(三)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及薪酬激励制度,以破解人员短缺问题

对现行用人制度探索改革,尝试推行事业编基本岗位+合同岗编绩效岗位双体制,绩效岗位可根据需求设岗;以上门服务和在线服务为重点,探索合理的服务价格和薪酬机制,激发和促进全科医生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医养结合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尽快出台《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管理规范》,将签约、嵌入、托管以及“医办养”等多种服务形式纳入规范,以完善和健全基本工作机制。在现有业务主管部门的基础上,由市委赋予卫健委具有全面统领的权责,并组建医养结合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协调和处理医养结合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