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提案9:关于推动本土品牌发展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1-10
一、背景情况
近期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重中之重就是扩大消费。伴随Z世代消费群体崛起,近年来上海时尚新锐品牌、老字号创新品牌、演艺新空间品牌等本土品牌在引领消费潮流、展现消费活力等方面效应突出。但各类本土品牌总体处于不稳定的成长期,亟需分类施策,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问题及分析
(一)新锐品牌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有待提升
上海本土新锐品牌以食品保健、美妆护肤、家居百货为主,缺少技术引领型的领军品牌。受疫情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居民消费更加务实,加上资本投资步伐趋缓,新品牌增速普遍放缓。如盲盒代表企业泡泡玛特上半年出现IPO后的净利润首次下滑。
(二)老字号品牌创新力和运营能力有待增强
上海老字号品牌仅三成左右正常经营,大部分存在创新不足、盈利不强等问题,品牌档次、附加值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明显。如凤凰公司上半年营收约1.6亿元,净利润仅9.6万元,而8月爱马仕一款自行车售价16.5万元,短短几日在上海线下门店售罄。
(三)演艺新空间品牌面临市场拓展和监管难题
演艺新空间剧目受众以年轻、高知群体为主,且地域化特征较为鲜明,对外辐射效应有限。现有剧目审批要求难以适应演艺新空间申报剧目。此外,优秀新品创作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演艺人才不足。
三、建议
(一)促进时尚新锐品牌迭代出新
1.集聚品牌功能性机构。发挥研发设计、展示交易、直播电商、社交种草等多平台优势,支持国内外品牌在上海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各区制定并动态更新首发经济政策,在资金支持、商标保护、专利注册等方面为首发首店提供便捷服务。
2.拓宽线上组合式营销。支持本土品牌与电竞赛事、热门IP等跨界融合。搭建上海新锐品牌联盟,推动品牌与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上海本土平台合作。拓宽“社媒种草+平台背书+直播带货+电商转化”的新型组合式营销渠道。
3.加大精准扶持力度。构建新锐品牌认定标准和价值榜,探索设立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对年度营收、税收、市场估值等达到一定规模的品牌给予政策扶持。参考韩国和泰国的经验,鼓励免税运营商将更多经营面积提供给国货精品。
(二)推动老字号品牌重塑焕新
1.注入新元素。实施老字号“年轻化”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与高校院所的研发合作,并借助数字化销售模式和社媒推广模式,推动老字号产品创新、消费者创新、渠道创新以及营销和供应链创新。
2.擦亮金招牌。在符合地块功能规划前提下,加大老字号经营网点保护力度,尽力通过回搬、回迁等方式保留经营原址、原貌,让老字号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3.出台新举措。每年度开展一次专项调查,按鼓励提升、培育挖掘、传承保护、封存淘汰探索品牌分类。落实“一品一策一方案”重振行动,加快研究更有力度的专项政策。探索设立品牌发展基金,引入专业品牌运营商,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盘活老品牌内在价值。
(三)推动演艺新空间品牌活力释放
1.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演艺新空间的财政支持,鼓励更多精品剧目在演艺新空间首演首秀。搭建演艺产业的产融对接、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演出审批和监管模式,推广“剧本库”审核新模式。
2.优化新空间剧院布局。规划演艺新空间发展蓝图,构建以演艺大世界为核心,多极点分布的“一核多极”功能布局。充分挖掘有历史底蕴的风貌保护建筑遗址,结合城市微更新,打造一批演艺新空间品牌。
3.打造优质演艺内容。推动优秀院团与演艺新空间合作,积极打造若干沉浸式驻场演出剧目。设立戏剧作品孵化基地,划出一定范围的剧场为戏剧作品提供试演机会,形成演艺“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