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提案1:关于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1-10

一、背景情况

自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分6批认定了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浙江有14项,而上海目前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软实力,能够润物无声地融入乡村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助推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黏合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上海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全面发挥其在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谱写上海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三农”华章。

二、问题及分析

现阶段,上海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四方面:

(一)内涵理解与思想认识不足。对农业文化遗产内涵特征、保护要求及多元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认知偏差容易造成保护措施与工作机制失位和错位。

(二)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与传统耕作技艺危机。农业文化遗产现阶段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环境脆弱,独具经济文化价值的传统耕作模式面临被现代耕作模式替代的困境。

(三)保护主体与传承队伍断档。当代青年对传统农耕技艺热情的缺乏加剧了传承队伍断档的现状。

(四)政策支持与保护机制缺位。上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滞后,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评估制度缺位。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各涉农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议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类别来看,农业技术方法类方面,上海有绿肥轮作、间作套种等农业技术,以及崇明仙桥村稻鳖复合种养系统;农业景观类方面,上海有崇明的湿地候鸟共生系统;农业特产类方面,上海有700多年历史的崇明酒曲制作技艺等;农业文献类方面,上海有褚华的《木棉谱》《水蜜桃谱》,姜皋的《浦泖农咨》,孙峻的《筑圩图说》等农书;在农业制度与民俗类方面,上海有1000多年历史的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上海在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保护格局

全面开展我市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系统做好遗产的甄别选择、整合汇总、梳理分类工作,摸清遗产留存与保护的底数,建立数据规范、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快编制上海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分级分类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研究工作,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与行动计划。

(二)彰显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典范作用,将其所蕴含的生态理念、智慧、技术转化为上海乡村生态振兴的新动能。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绿色优势,打造扶持一批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助力上海乡村产业振兴。深入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助力上海乡村文化和组织振兴。

(三)汇聚保护传承的多元力量

大力开展上海农业文化遗产科学理论研究工作,构建适宜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保护传承模式。不断加强遗产地农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保护与传承中融入科技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集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社会联动于一体的多方参与制度。

(四)建立精准有力的工作举措

加强和改进政府部门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领导,设立专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与评估制度,制定濒危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各有关部门应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形成住建、规划资源、农业农村、文化、水务等部门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多元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