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传承创新﹒草药寻根”2023年中草药知识研习营暨中华文化寻根夏令营活动。活动后,学员们纷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付诸笔端。在此刊登来自台湾的顾清缘和来自澳门的郑嘉敏两位学员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思索与感动。

顾清缘
五天的草药和中华文化寻根夏令营结束了,无论是在天目山上的认药,还是在黄公望隐居地、未来科技城,亦或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参观,对我来讲都收获良多。
我们着重于认识草药的原生态,还学习到了草药学中的理论知识。叶片作为草药最直观的部分,可以最明显的显现草药的特征,那么关于叶片的学习对认药是尤为重要的。在学习认药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制作中药标本。制作标本最为重要的是在干燥的处理上。需要我们准备大量宣纸,将草药平铺在宣纸上,再一一叠加,最后用木板在两头作为固定装置。草药的平铺应当尽量保持草药原有的形状特征,例如单叶复叶,有时可以将叶片反面翻过来,例如苎麻的叶片背面与正面有明显的颜色区别。通过三天的认药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充分感受了大自然。

在黄公望隐居地,我第一次了解到《富春山居图》从古至今的颠沛经历。这幅画在数百年的流传中历经沧桑,几经藏家转手险些绝迹,明朝末年转到吴洪裕手中,被挚爱如命,临终时更嘱托自己身边的下人将其焚烧以殉葬,幸亏他侄子发现及时,将画从火盆中救出。但拿出时已经一分为二,前半卷被重新装裱,并定名为《剩山图》,目前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后半卷“无用师卷”则被带至台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直至2011年6月1日,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宝岛合璧首展。在万众瞩目中,这幅见证了两岸同根、折射着同胞悲欢的不朽画作,以其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怀。
这次夏令营活动,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如何辨别中草药的知识和技巧,也认识了杭州这座城市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感受了一种人文精神。通过活动,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放松,并激发了未来学习的动力,真是受益匪浅。
郑嘉敏
美好的时光总是飞快而又短暂,为期五天、愉快而充实的夏令营转眼就过去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开拓了眼界,也令人流连忘返。
在天目山的草药寻根之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五十余味常见中药的原形态植株。在认识植物的过程中,快速掌握了辨别植物形态的基本方法,我第一次亲手制作中药标本,我认为,寻根之旅不仅在寻找药物的源头,更是探寻了多种药物的文化之根。

黄公望隐居地位于杭州富阳庙山坞中,以《富春山居图》为切入点,我们看到大陆与台湾之间不可断绝的紧密关系,从文化意象的视角对它进行解读,读懂画中的诗情和意境。而未来科技城,展现的是高楼林立,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在连横纪念馆,台湾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连横,在杭州生活期间写了《台湾通史》,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台湾历史,并证明它从来就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在弘扬中华文化与精神纽带方面,连橫纪念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杭州国家版本馆,则是一座让人陶醉于版本文化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了解中国版本文献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保护修复工作,让人在探究中华文明印记的同时,也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亲身感受了版本之美的独特魅力。
通过夏令营,让我领悟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义,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亲自感受了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深感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而这次走进大山深入到植物群落里,让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植物,发掘每一株植物的美妙之处,寻找中药的来源,同时探寻中药的文化根源,如此才能对(药用)植物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提高专业认知。
(文字整理:张黎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