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两会时间 | 如何破解老年人长期照护难题?看提案

发布时间: 2025-01-14

来源: 上海支部生活

家有老人的中年人的苦闷是常常是养老护理床位的“一床难求”,上海市民革在提交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提案《关于建立床位联动转换机制,实现养老照护服务全流程有效衔接》的提案中指出,目前迫切需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探索建立跨项目、跨领域联动机制,推进养医护服务有效衔接。

2023 年底,全市户籍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568.05 万人,占总人口的 37.4%;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 81.64 万人,占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14.4%。老年人口规模大、高寿化,对养-医-护-健-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巨大。

目前本市有养老护理型床位约 11 万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1 万多张、老年人家庭病床8万多张、家庭照护床位 4500 多张、安宁疗护床位 2448 张。这些床位由不同类型的机构提供,并归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目前关于这些床位转换的通道非常有限、转换机制不健全、转换方式也比较保守,严重制约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享受。

民革上海市委在调研中发现,非集团化的居家、社区及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基本独立运行,未能形成有机衔接;同一家医养结合机构,内部也存在养医护服务难以顺畅对接问题;医疗和养老两大领域之间结合有限,照护服务依然割裂。二是缺乏完善的床位转换机制,无法实现不同功能床位间的无缝对接,使得照护服务资源不能最大化匹配和利用。

目前本市探索的涉老床位丰富多样,但是这些床位都有独自的运行体系,当发生床位转介需求时,绝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老年人或者家属自行联系解决,不利于照护服务的及时获取。

为此,提案建议在全市层面建立老年照护床位联动机制,提升养老资源统筹层次和床位照护服务,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床位联动整合照护模式。

一是确立老年照护床位转换对象与范围,建议对本市现有床位类型进行梳理,明确各类型床位的属性与功能,明晰不同床位之间的联动关系及转换方向,为建立老年照护床位联动转换机制确立基本对象和范围。

二是明确床位联动转换的运营属性及责任主体,建议由市级主管部门提出指导意见,由各区落实,在区级层面形成联动联盟中心,该中心可以挂靠医养结合管理部门,也可以由第三方承接,统一受理老年人的线上或者线下转介申请、需求评估和床位协调。政府财政为联动联盟中心提供行政经费,或者向第三方购买服务。加入联盟中心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均需要明确具体负责人。公建民营机构、公办机构均应加入联盟中心,民营机构采取自愿。老年人的参与,实行自主自愿。

三是建立各类床位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议在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上设立床位转换模块,该模块下将全市各区进入床位转换联盟的相关机构、床位信息、协调机构、相关负责人以及申请窗口等全部信息进行整合和联接,以供老年人、联盟机构等共享。同时,面向各服务供给机构开发针对性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各类床位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共享与实时更新,便于床位资源匹配;面向需求端,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精准申请,提高服务效率。

四是建立与床位转换配套的支付衔接机制,整合现有的支付政策,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做好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提升床位转换过程中的支付效率。同时要打通长期护理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在床位转换时支付方式的转换,避免出现支付衔接不畅、影响老年人延迟享受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