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稿件
民革先贤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
 

  孙中山先生一直主张,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坚持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之本的战略地位。他对教育的重视是从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出发的,他认为,用三民主义教育士民、“唤起民众”是革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民革从孕育、成立到发展、壮大,始终受孙中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影响,民革的创始人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等先贤们为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积极贡献,实践着“天下为公”的教育情怀。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

  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与实践来源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宋庆龄把给予和保护儿童生存权利作为其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核心理念为:保护广大儿童的生存权利,给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宋庆龄说:“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援助无量数的失却了父母的儿童”号召。她说:“我们绝不能让战士们子女成为迷失的一代,必须把他们从由于饥饿而濒临于死亡和由于无人照管而使肉体和精神上遭受摧残的恶果中拯救出来,……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为此,宋庆龄在战争年代为广大受饥受难儿童募集了大量的粮食、药品、衣被,使无数孩子获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的权利。她积极参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亲手建立我国第一个校外教育机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亲手建立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教育机构,筹建了一批儿童图书馆、阅览室等,奠定了新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宋庆龄以自己一生的实践,为儿童争取和创造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形成她儿童教育思想广博的、坚实的基础。

  李济深的军事教育思想

  李济深热爱教育事业,支持教育发展,他举办讲武堂、筹建黄埔军校,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还给我们留下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尊师重教、身体力行、严谨务实、敢于担当的精神财富。

  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李济深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于1923年12月以西江督办公署的名义在广东肇庆创办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该校后来还为黄埔军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他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而且教育军校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在整个国民革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发展进程中,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创办过程中,李济深不但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而且从粤军第一师中提取现款3万元,调出枪支两百余枝、子弹3万余发交给军校筹备处,使筹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黄埔军校建立后,李济深被任命为军校教练部主任。1926年5月,黄埔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李济深被任命为副校长,为造就革命军队的摇篮作出了更加积极的贡献。

  何香凝的妇女教育思想

  何香凝先生在妇女教育和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多次呼吁妇女的教育运动,“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切实提高女子教育”,激励着广大妇女为谋求自身解放而斗争。她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宣传上,而且还亲自参与妇女的解放和教育工作。在“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任所长时,她专请蔡畅为教导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并聘请恽代英、邓中夏、彭湃、邓颖超等共产党员为教员,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进行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教育运动知识的培训,为中国的解放培养了一批妇女运动干部。廖仲恺遇刺后,为纪念其“扶助农工”的遗志,何香凝多次提出建立仲恺纪念公园和农工学校的建议。1925年,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此议案,获一致通过,并在广州珠江南岸石涌口附近征得250多亩地,作为农工学校校园及实验场用地。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亲任校长,她继承廖仲恺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扶助农工的遗志,根据国情,把农艺和蚕桑科放在学科设置的首要地位,培养了大量既有革命立场又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冯玉祥的平民教育思想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普及平民教育的大力提倡者和支持者。作为一名平民将军,他首先大力推行军营文化教育。由于他的部队中士兵大都没受过起码的教育,冯玉祥先从基础抓起,让士兵“多识得常用之字”。在军事训练的间隙,他还亲自编写“八百字课”、“战阵一补”等教材为新兵开展启蒙教育,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在社会上积极推行大众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各类学校。冯玉祥特别重视平民教育,认为“社会教育最贵普及,不必尽待教育机关及学校办理,凡属官厅局所、公共机关以及各商会、祠堂、庙宇、会馆一律附设平民学校,利用原有之房屋及节省之糜费,由本部分之职员担任教授,提倡举办,费省效速,实为普及平民教育扼要之图”。同时注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1925年2月,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他发现西北察绥等省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处,语言文字有极大隔阂,给彼此间的交流、了解带来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遂在张家口设五族学院,学级与中学相同,招考汉满蒙回藏各族学生入院学习,课程设置以汉文为主,其它文字为辅。该校开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办综合性语言学校之先河。

  正是因为无数的民革先贤有这样大公无私、心怀天下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民革先辈们的高贵品质;他们在教育领域“天下为公”的实践,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弘扬民革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民革市委理论文史委委员、民革奉贤区委党员,奉贤区肖塘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