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稿件
孙中山上海行迹的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3 来源: 上海中山学社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先驱和民族复兴的先行者,上海是孙中山策划总统制,酝酿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和国共合作等政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共计5年零19天,超过他在广州居住的时间(4年又8个月)。本研究拟以地图可视化方式,在空间上直观再现孙中山在上海的行动轨迹。本文行迹图展示的只是孙中山在上海活动具有空间信息的事件,共录入孙中山在上海的事迹251条,其中政治类222条,生活类29条。

本文先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全面收集整理孙中山在上海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信息,主要参考文献为桑兵等主编的《孙中山史事编年》、王志鲜和段炼编著的《孙中山上海史迹寻踪》以及相关研究论文,从中提取与上海有关的事件。按照事件性质将孙中山的活动分为生活和政治两大类:生活之下再分为抵离沪、探亲访友和其他生活事件(配镜、拍照、赠字、题词)亚类,政治下细分为讲演、著述、函电、受访(发表声明)、宴会、会晤(包括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筹款及其他政治活动(视察、悼念、受命)等亚类,建立专题数据库;然后结合民国时期绘制的上海地图,《申报》以及相关资料,对事件中涉及的所有地名进行今地的复原和考订。

具体方法为:对汇中饭店、张园等现存民国时期的建筑,通过查阅其当前的位置信息,利用天地图地理编码接口批量转换得到经纬度数值,再绘制至现代电子地图之上;对醉和春西菜馆等已消失的地名,则结合《申报》中的广告、新闻等资料搜集门牌号信息,依靠《老上海百业指南》等较为精准的地图,进行大致估计,手工在今地图上选取位置。最后利用GIS软件制图,总体展示孙中山在上海活动的类型、范围、地点及高频次造访的场所。此外,还以分图形式重点展示孙中山在上海的住所,以及孙中山在上海的主要政治活动场所,进一步从空间位置的角度分析孙中山先生与上海的关系。

图1 孙中山在上海活动的热力图

图2 孙中山在上海主城区活动分类图

孙中山在上海的事迹,政治类占88%,其中以会晤为主(46%),其次为讲演(12%),其他政治活动以考察和参加革命友人的葬礼为主;生活类占12%,以抵、离沪为主(5%),其他生活事迹主要是拍照和题字,如图3所示。

图3 孙中山在上海活动分类统计图

孙中山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五个明确的住所,如表1、图4所示。图4柱状图例的长度代表居住时间的长短,越长表明居住时间越长。

图4 孙中山在上海居住图

宝昌路408号亦称孙中山行馆。尽管孙中山只在此短暂居住,但是他在此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政府,故意义重大。宝昌路491号宋耀如宅(今淮海中路雁荡路交叉口附近),即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旧居。这是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的住址,该地址的推定主要依靠《老上海百业指南》,如图5所示。这是1912年4月至次年8月期间,孙中山每次在各地巡行之后归来秘密入住的地方。

图5 《老上海百业指南》(下册一)第六图林森中路、雁荡路局部图

洋泾浜55号(今黄浦区延安东路东端,原建筑已拆除)。1916年5月1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完婚半年后,从日本回到上海,两人一起入住洋泾浜55号。据宋庆龄于1964年写在便笺上的内容可知,当时孙中山因被袁世凯通缉,他们只能秘密生活在法国报馆楼上总编辑的房间里,两人在这里度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法新汇报》报馆设于上海由洋泾浜填筑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地址曾标为“Guai Du Yang-King-Pang 55-56”(洋泾浜外滩55-56 号),考虑到爱多亚路的门牌号由东向西递升,因此推断该报馆位于延安东路东段,离外滩较近。环龙路63号(今黄浦区南昌路59号)。这是袁世凯逝世后,孙中山夫妇两人移居之处。位于莫利爱路29号(今黄浦区香山路7号)的住所是孙中山名下唯一的不动产。他在此完成了《孙文学说》与《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1923年1月18日在此与越飞会谈。

会晤、讲演和宴会是孙中山主要的政治活动。据数据库的资料统计,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十六铺新舞台、黄兴寓所、戾虹园、尚贤堂、一品香番菜馆,以及张园是他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如表2、图6所示。

此外,孙中山常在公共娱乐场所通过宴会开展政治社交,或通过讲演宣传革命思想,或与革命友人进行茶话会。根据不同政治团体、机构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孙中山亦会选取不同的社交地点。除了中国国民党本部外,出现频次最多的十六铺新舞台(今中山南路与老太平弄交叉口)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剧场。出现频次6次的场所分别为黄兴寓所(今武康路393号)和扆虹园。出现频次5次的尚贤堂(今淮海中路358弄),1903年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建于上海,旨在传播基督教思想文化。1921年,世盛公司在尚贤堂的大花园上建造了石库门旧式里弄,之后更名为尚贤坊。一品香番菜馆(今上海来福士广场)的出现频次为4次,位于英租界马路22号。味莼园(今威海路590弄77号)的出现频次与一品香番菜馆一致。俗称“张园”,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私家园林,建筑特色中西合璧,被主人张叔和打造成为当时最吸引公众娱乐的高级场所。表2显示孙中山前往这些地点活动的频次与距离,最近的距离即环龙路63号至中国国民党本部之间,仅120米,最远的距离为莫利爱路29号至戾虹园,为4100米。总体而言,他的住所到这些经常造访之地多在步行范围之内。

除了住宅外,孙中山在上海活动最为频繁的地点即为地处环龙路44号(今黄浦区南昌路180号)的中国国民党本部,这是他常年办公的地方。此地位于孙中山在环龙路63号寓所(今南昌路59号)的对面,步行仅需一分钟;距离他居住时间最长的莫利爱路寓所也才280米,也在步行范围内,步行只需5分钟。

图6 孙中山在上海主要政治活动的热力图

通过对孙中山行迹的分类统计,可以清晰展现伟人的活动内容,他在上海的活动以会晤和讲演为主,平日也会著书和视察,也时而去相馆拍照或给友人题字。通过GIS软件制作的孙中山上海行迹图,能够在今日的地图上直观再现伟人在上海的足迹,展示他为革命不懈奋斗的活动轨迹。本文通过可视化研究的方式再次证实了上海与孙中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有革命激情,更有亲友温情,这是他失意时蓄势待发之地,也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避风港,正如学者所言,上海是孙中山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