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回望七十五年前的神州大地,那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恰似阵阵惊蛰春雷,报告着中华民族一个崭新春天的来临。
1948年4月30日,为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也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联合建国的支持,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的口号,其中第五条的内容:“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界团体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
抚今追昔,“五一”口号之所以在新时代仍然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其内涵与中国“和合”文化精髓两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一、中国“和合”文化内涵
“和合”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指祥和、和平;“合”指结合、融合。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尚“和”的文化理念,“和”在上古时期也写作“味”“盉”或“龢”。“和”既有“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之意,也有五音同和(龢)、五味同和(盉)之义,有味觉、视觉、听觉之美。“和”具有兼收并蓄、温润诸元的功能。正如《乐记》和《淮南子》所指出的:“和故百物皆化”“和者,阴阳相调故百物不失”。中国古人力求在诗、歌、律、咏等艺术形式中力求“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境地。《中庸》中是这样表述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于人则“中行”、于数则“中吉”、于乐则“中听”。“中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心理特质。“中和”从一个审美范畴的概念,也经常被延伸到国家的政治教化中。公元前 774年,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指出周王朝弊病是“去和而取同”“和”是事物由多样化、多元化走向“殊途同归”,使不同的事物获得共感共情的状态,它丕同于“同””的相互遮蔽、相互抑制的单一重复状态。追求“和而同之”,事物中不同的元素和谐共处于一体,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二、中国“和合”文化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从先秦时代直至清朝,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里,不断与诸子百家各种思想融合,从而使得“和合”文化由先秦思想家们的治学理念演变为历代帝王的执政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继承与发扬,逐步形成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价值观念。在汉代,儒家学派大力提倡“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以德配天”“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魏晋,古代思想家也从未停止对“和合”文化境界的追求,以《桃花源记》为例,文章充分表现陶渊明先生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致使多国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壮观的多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进入明代,儒学家构成以“自我和谐”为基础、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物我和谐”为目标的三大和谐论,“和合”文化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和合”文化的传承者。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认真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指出:“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深沉的价值追求。它们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情感表达、生活习俗的集中表达。从本质上看,中华“和合”文化是“五一口号”的内在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渊源。
三、“五一”口号中体现的“和合”观
1948 年“五一”口号的发布得到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从“五一”口号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追求和谐,诚挚希望各阶层人民共同协商建国的美好愿望和决心。
首先,“‘五一’口号的价值取向是: 以追求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和而不同,和而以进,和而以兴。”。这也与“和合”文化与时俱进的内涵表达。面对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的形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不同政治主张的各界人士以反蒋爱国为核心“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完成近代实现民族解放、人民独立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正是把儒家“和而不同”的传统和谐观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真实体现。这也有助于将社会各阶层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其次,“五一”口号还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以平等、仁爱之心来对待不同政见的各界人士,已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传统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质,不具备实现的物质和阶级基础,但其传达出的平等仁爱思想,对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建国,具有一定的启发。墨家主张任人唯贤、人尽其用的“尚贤”思想,对于统一战线的形成无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五一”口号虽未直接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发出号召,使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广大群众,能够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实现民族独立、和平建国的目标。
四、“和合”文化在当今政党理论中的现实启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常常在无形中给我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助力。今天,无论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还是我们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方面,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内涵及精髓都具有现实意义。
1、从修身正己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要求个人讲究修身正己,已达到立德服人的最终目的。当今时代,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甚至是新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些新情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紧抓意识形态工作,紧抓思想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与领导能力不断提高、与时俱进。这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要点——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完善来达到自身的和谐境界相吻合,而且也能通过执政党自身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提高,促进统一战线的稳固,实现执政党与民主党派间的和谐。
2、从“和而不同”看协商民主
让意见相左的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来听取不同的声音,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承的原则。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扩展了协商民主的深度与广度,这是制度自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传统“和而不同”理念在现代政治制度中的最好应用。
3、以“和合”文化内涵为精髓的治国观看参政党建设
“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于人人平等友爱、和睦相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天下为公”社会。这与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特征,虽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各尽所能。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这也对参政党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自身水平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提高民主监督的水平,是民主党派能否各尽所能、更好履行职能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在新时代背景下,“五一口号”蕴含的着眼大局、凝聚人心的精神,劳动光荣、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全体人民树立了共同的精神旗帜。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五一口号”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必将使中华民族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作者曹阳系民革复旦大学委员会党员、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