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员风采 > 稿件
奉贤民革:架起一座桥梁,让大爱惠及千家万户
发布时间: 2024-12-10 

“弟弟、米米(奉贤话:妹妹),谢谢侬,明年还要来哦。”104岁的村民黄四林拉着援摩队员的手,用浓郁的奉贤方言表达着感激、不舍、和期待之情。这是今年5月份,中国援摩(摩洛哥)医疗队在奉贤区四团镇五四村的义诊咨询活动现场动人的一幕。

蔡月弟,民革奉贤区委会六支部的主委,是个热心公益的区政协委员。2017年,他在走街串巷、收集社情民意过程中发现,远郊老人们生活半径有限,就医问诊是最迫切的需要,他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彼时,还是民革联系人士的丁宇,已成功向上海远郊地区引入了中国援摩医疗队资源。他坚信,中国援外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长期坚持公益的力量之源。

村民、老蔡、小丁、奉贤民革六支部,还有中国援摩医疗队,就这样串起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

缘起

民革党员丁宇,本职在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他的太太傅医生是2012届的中国援摩医疗队队员。丁宇因经常热心帮助队员们处理国内诸多事务,被亲切的称为中国援摩医疗队“驻沪办主任”。一次聚会时,援摩总队长一句“回来了,我们要继续去有需要的地方,帮助有需求的群众”,让丁宇上了心。

2017年,丁宇成功策划、推动了医疗帮扶在奉贤区四团镇五四村第一次生根发芽。

2019年,当蔡月弟从丁宇处得知市区医生们有长期下乡带教帮扶的意向,便迅速采取了行动。2019年的9月28日,百余位三甲医院组成的“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柘林之家”,与民革奉贤区委六支部“民革党员之家”“‘健康启航’政协委员工作室”在柘林镇海湾村同日挂牌成立。从获知讯息到双方合意,不过1个多月的时间。

打动专家们的除了奉贤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还有当地领导的一片真诚。“唐主委、石书记都非常支持,在高温酷暑天和我们一起前往市区拜访专家,看到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让我更加坚定要做好这件事的决心。”蔡月弟感慨地回忆到。他口中的唐主委,是时任民革奉贤区委会主委、现任民革市委会秘书长唐巍;石书记,则是时任中共柘林镇党委副书记石伟杰。

在民革奉贤区委会及六支部、中共柘林镇党委的共同支持下,在老蔡和小丁的全程推进中,更多来自上海市各大医院的医疗专家们,走出了四团镇,走向更多有需要的人。

执手

在市郊最南端的柘林镇海湾村落了“家”后,“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给当地群众带去了健康和希望,民革奉贤区委六支部的优质医疗健康医疗帮扶计划亦拉开序幕。

支部依靠当地政府、民革区委会的大力支持,以老蔡和小丁为主力,联手打出漂亮的“组合拳”:自2019年后,陆续引入和合作的优质资源团队达13个,从中国援摩医疗队、龙华医院、启航新健康,再到中国民族医药分级诊疗专家志愿团,长征、瑞金、新华、同济、第一人民医院、胸科医院、皮肤病医院、等等耳熟能详的医疗天团也接续来到奉贤,还有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医疗专家团、市急救中心医疗专家团、农工党利群医院支部平时公众接触相对不多的队伍。

迄今,已有来自30多家上海各大知名医院13支医学专家团队,500多名博士或副高级以上专家成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健康公益保障团,连续多年为奉贤区四团镇、南桥镇、柘林镇、海湾镇、庄行镇、奉城镇、青村镇、金海街道的远郊村民以及山东临朐、安徽利辛等医疗相对落后地区进行义诊咨询服务,辐射人群近百万,义诊咨询近3万人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是“走在田间地头的白衣天使”。

相守

除了坐诊看病,专家团更注重对当地基层单位医生的“带、帮、扶”。也是在老蔡和小丁的牵线搭桥下,2020年起,各专家团与区内部分社卫中心结对长期帮扶。于年初双方共同商讨坐诊带教方案,邀请专家定期分散赴各社卫中心带教坐诊,从柘林到胡桥、邬桥、四团、海湾、南桥、奉城等镇,常态化的项目也远不止于坐诊。专家医生们从规范交接班、查房、业务学习、病例书写、完善医疗、基层课题研究等细微处方面入手,架起了上海市优质医疗资源与上海远郊以及其他医疗欠发达地区之间医疗帮扶的桥梁,为当地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专家团”。

“上医治未病”是中华千年智慧,蕴含着大健康的哲理。专家团成员们也将“防”与“治”同步带去了奉贤。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网络直播等平台,以现场宣讲和网络传播形式,把可靠、可信的医学知识,更通俗化、实用化地传播给普通大众,提升村民们对疾病防治的理解。下乡活动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不仅覆盖了现场有限的民众,更惠及线上千余名有需要的人。

所谓“大爱”,并不是一次性的轰轰烈烈,而是浸润日常的细水长流。专家团医生们为了让远郊村民时刻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护航,还探索医院党(民主党派)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党建联建,开展更紧密地合作,三家名医工作室(站)分别在四团镇、海湾镇、南桥镇落地。

余香

顺利打通农村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背后的功夫着实不少。如果说老蔡和小丁是这出推进优质医疗下基层“连续剧”的导演兼制片人,医生们是首当其冲的主演,那么六支部各行各业党员组建的志愿者队伍,则是不可或缺的“幕后工作者”。他们充当预检台角色,承担“分诊”、引导工作,包括收集村民的病情、事先沟通并做好病情分类,尽全力保障专家团每次远道而来能高效高质。在就诊过程中有些高龄村民只会说本地方言,这时志愿者们化身“同声翻译”,确保顺畅沟通和问诊效果。看到村民们绽放满意的笑容,党员们觉得一切的忙碌与辛苦都值得。

来来往往的村民,诉说着就诊需求,也带来了不少基层声音。柘林之家不仅是健康驿站,更是“金牌社情民意征集点”,就像一块磁铁,全方位多渠道将百姓群众、基层干部、兄弟党派、志愿者们吸引在一起。从科普讲座到农业指导,从金融咨询到法律援助,在这里,共识得以凝聚、爱得以传递、正能量得以弘扬。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接待群众160余人次,形成并报送区政协提案、社情民意20多条,连续两年荣获第五届、六届奉贤区“金牌政协委员工作室”。作为区政协委员、支部主委,蔡月弟带着支部党员一同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沟通,从中梳理归纳,将一句句呼吁之声转化成一条条有温度的建言。不到30人的支部,每年提交的社情民意信息数量逐年上升,在2022年报送并被民革市委会录用数高达73篇。

近日,中共奉贤区海湾镇党委、政府给民革市委教科委、奉贤区委会发来了两封感谢信,以一句“救人良药医者稀,善心仁术赠君知”开场,表达对蔡月弟、丁宇等六支部党员长期以来将各类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海湾的诚挚感恩。在海湾村生活驿站的墙壁上,民革中央授予的第二批“民革示范支部”“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奖牌闪闪发光。不断创造越来越多荣誉的,是每一个熠熠生辉的民革党员!

作者:施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