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缙泉 正时间分辨光谱是指通过记录到光谱随时间的变化,了解在瞬时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过程,从而得到在普通稳态光谱中无法得到的信息。民革党员陈缙泉就从事着这项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开展分子激发态动力学的研究。 “学科从兴起到现在发展只有短短30多年的光景,但正是因为历史很短,所以它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联中,碰撞出更多价值。”陈缙泉介绍道。 业精于专而兴于勤 陈缙泉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设计选择了物理化学领域催化剂材料和催化机理方向。本科毕业后,陈缙泉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选择的方向依然是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方向,研究方向是采用飞秒瞬态光谱研究分子激发态动力学过程。 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于1999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陈缙泉在美国的导师是这门学科前几批研究生之一。 年仅36岁的陈缙泉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当被问及为何回国时,陈缙泉笑言,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埃默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的他常常想,在国外终究是给别人打工,很难找到一种内心的认同感。正好从一位导师那里得知,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着手建立生物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团队,需要年轻人加入。此后,陈缙泉受到华东师范大学的邀请,回国考察实验条件,参加面试,双方一拍即合。2015年,陈缙泉由华东师范大学双百计划“紫江青年学者”引进精密光谱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紧接着他于2016年受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资助。 “工作和事业还是有区别的,业精于专而兴于勤,我回国打定主意想要做好一番事业。”陈缙泉坦言。就这样,在美国学习工作8年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正式开展在祖国的科研工作。 微观世界的瞬间记录者 “分子、原子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而且它们运动很快,要想捕捉到它们的运动,就需要快门速度非常快的‘相机’。”“这就如同我们用相机连拍篮球运动员投篮,通过一秒内连拍的多张照片,我们能够记录运动员起跳、投篮、进框等一系列动作。时间分辨光谱的原理和它类似,只不过将时间从一秒推进到几百个飞秒的速度,同时我们研究的目标不是运动员的投篮过程,而是分子中电子或者能量转移的过程。我们追踪这个过程,就能讲清楚化学反应发生的机理。”陈缙泉说。 陈缙泉就是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通过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手段跟踪DNA分子激发态的动力学过程,从而阐明DNA受激以后的能量转移以及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通俗来讲,就是研究分子在飞秒量级这么短的时间内,受到光的刺激后怎样进行能量或者电荷转移,进而研究后续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项技术看似离生活很远,但研究成果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夏天去海边玩要涂防晒霜,否则就要被晒黑。这是因为太阳光里有紫外线,会被皮肤里的DNA吸收,我们看不到紫外线,当发现晒黑时,皮肤已经受到伤害了。“我研究的就是光刺激到皮肤以后,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发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会发生……当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后,简单的可以告诉生产防晒霜的公司怎么做防晒霜比较好,或者告诉开发药的公司要添加何种药物成分才能更好治愈晒伤。” 研究的意义当然不限于此,DNA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基因的载体,组成DNA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均对紫外线有着强烈的吸收。生物基因光致损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脱氧核苷酸受到紫外刺激后形成电子激发态,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害产物。这项研究对生物体内能量和电子的传输,以及生命的起源、进化、变异、外太空生命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传承和学习中前行 近年来,民革上海市委会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工作,陈缙泉也是市委会去年发展的4位高层次人才之一。虽然还是一名新党员,但有着深厚民革渊源的他对于民革并不陌生,“我的祖父是民革,他是重庆当地的一名医生,小时候他经常会给我讲述那段历史,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谈起对民革的了解,陈缙泉从小就耳闻目染,他的父亲是西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书房里收藏着许多关于民革的资料,陈缙泉没事就拿出来翻阅。“加入民革对我来说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学习,家人都非常支持。可能像我这种专业背景的人在民革比较少,我可以发挥我的所长,为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谈及未来如何更好的履职,陈缙泉表示,一方面要立足本职、潜心钻研,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关心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如果有机会,想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我们常常讲教育平等,我想自己能不能在教育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我想以我自己的经历,告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世界那么大,你们应该去看看’,而读书和学习就是一种看世界的方法。” 目前,陈缙泉已在生物分子激发态反应动力学以及半导体纳米材料载流子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发表论文57篇。其代表性论文被美国JACS周刊连续两次推选为热点文章。 如今,这名“80后”科学家正在这条学科发展之路,与他的同仁们一起为中国竞逐这一领域的强国之席而努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