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员风采 > 稿件
吴昉:做个始终在路上的“小人物”
发布时间: 2025-01-06 

2024年6月,民革市委会举办的第12期参政议政骨干研修班,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的副教授吴昉作为班长在结业式上作总结发言,分享的主题是“小我”个体成长与“大我”价值的实现。这和笔者对她的感觉出奇一致。在采访中,她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即使在党内取得了些成绩、荣誉,或是信息得到了采用、拿到了批示,吴昉都愿意将其归为是组织给的平台优势、加上点运气成分。

今天故事的主角便是自称始终在路上的小人物——民革上海理工大学支部主委吴昉。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选择从事出版设计行业是我找到的专业与兴趣的结合点”,拥有艺术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双重背景的吴昉,在毕业后走上了一条既能发挥专业所长又契合内心追求的道路:相继就职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从事出版与城市文化、出版物设计、民间文艺传播等研究与教学。

吴昉始终将关注点落于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重视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行业发展的对接及融合。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期间,吴昉积极鼓励和带动学生们多走出去、多参赛,听听世界与时代的声音。由她指导的学生个人及团队曾荣获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奖项近30项。其中包括全球三大设计奖项之一的德国红点设计奖2项、红点至尊奖1项,还有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印刷大赛金奖3项等。

吴昉仍记得2020年,团队凭借《民乐色谱》作品荣获德国红点至尊奖(Red Dot:Best of the Best)的经历。历时半年多,从构思、设计、制作,与学生一起不断碰撞思想、交换理念、探索尝试,最终在全球近七千件顶尖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收获24位国际评审团的高度评价。“从传统中看见未来”,这是吴昉对作品的自我评价,也是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设计语言。类似继承传统又兼顾现代审美,并展望未来的获奖作品还有很多,比如2018年她指导的作品《山海经线装书》,荣获第68届美国印制大赛(Premier Print Awards)最高级别奖项“班尼”金奖(Benny Award),同年她指导的另一名学生制作的《团扇》作品也收获了一枚铜奖。

除了追求专业上的“阳春白雪”,吴昉也非常关心学生们未来就业的“柴米油盐”。她不仅带着团队在行业内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上屡屡获奖,还依托新闻出版专业特色,带领师生团队与国内数十家知名出版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完成50余项出版装帧项目,研发出版业衍生文创,创新推出出版数字化文创等,积极促成高校教学研究的社会成果转化。

同时,吴昉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兼职作用,为学生创造不少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比如带领团队完成虹口区妇联“革命女性和文化女性在虹口”项目等,策划、设计相关手册、地图;带领学生团队完成《海聚英才 逐梦前行——新时代上海青年的创新创业故事》一书的编撰及装帧,获团市委、上海市青联表彰。2021年,吴昉带着团队策划负责上海三联书店“新经济、新业态背景下图书文创新模式探索”项目,创新研发了17项数字文创产品,在上海三联书店位于上海、北京、重庆等六城近十家全国连锁书店、多个城市阅读空间及数字平台展示。

“我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我们互相启迪,共同成长。”自2021年以来,吴昉指导学生团队主持多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项实践成果被行业、企业录用采纳,扩大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影响力。吴昉相信,这个时代赋予了青年责任,也将成就青年理想,从青年技能人才到大国工匠,征途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而求索。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虽然采访中吴昉连连摆手说自己乏善可陈,但是从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二届上海市青联委员、第一、二届静安区政协委员等社会兼职,再到2022年度上海市青联履职优秀委员、2019-2020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等个人荣誉,这个“小人物”的成绩一点都不小。

2011年加入民革,2023年担任第三届民革上海理工大学支部主委,在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履职方面,吴昉用不懈努力积累了一张实打实的“成绩单”:曾连续三年获评民革上海市闸北(现静安)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奖;连续两年获评静安区政协年度优秀社情民意信息奖;近年来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委员提案等共15篇,多篇获市政协、民革市委会采用。

刚刚过去的2024年,吴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更是创了新高。除了以区政协委员身份向静安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提交2篇提案并予以立案外,吴昉参与民革市委会的素材征集,所撰写《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上海城市非遗文商旅融合体系》被采纳作为市政协委员个人提案,提交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吴昉于去年6月撰写的《关于发展“农家书屋2.0”模式,促进城乡资源融合共同繁荣的建议》,获市政协采用,还得到了市领导批示。“这是我们支部承接的市委会课题,这篇信息属于调研过程中的副产品。”吴昉领衔民革上理工支部申报的“关于拓展新型文旅消费场景,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课题系2024年民革市委会自选课题。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上海郊区的农业文化与市中心商业形态的发展逻辑、天然特色均不同,为了探索上海文商旅的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将远郊的优势发挥出来,她在课题耕耘中途稍作停留,提前浇灌出了一枚信息果实。

无意间得知,吴昉的父亲吴大齐也是一名民革党员,曾任民革闸北(现静安)区委委员、祖统委主任。吴昉坦言虽然父亲很早就让她多观察多动笔,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来发现和反馈社会亟待挖掘与解决的问题,但只有当自己从小小个体走向群体、融入环境,在信息一次次的采纳、反馈、落地,从而感受到“大我”价值实现时,她才真正体会到参政议政的意义,和在党派组织内共同做好一件事的“大道不孤”之感。

谈及未来,吴昉表示除了继续带好学生教好书之外,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党派工作,尤其是与民革上理工支部相关的,比如要积极发展新党员,为这个由老教授和多数年长党员构成的支部注入更多年轻力量;要发动更多支部党员申报和参与到市委会的课题申报、信息撰写中;要走出去与其他支部、区委会多互联互通,合作提升,争取让支部的参政议政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

此时,恰好一首《无名的人》旋律响起,“头顶 苍穹,努力地生活”。我眼前的吴昉,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小人物”,她前进着,努力着,闪光着,像极了每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民革人。

作者:施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