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定时间赶到林谋斌位于杨浦区中心医院胃肠病区休息室时,他还在手术室里忙碌。我坐在他那张已经被睡得有些塌陷的长沙发上,翻看他的一篇文章。那是他为自己的新书《膜解剖的理论与实践》作的序。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膜解剖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地道的专业书籍,林谋斌的序却作得相当“性情”,读之令人莞尔。
片刻之后,林谋斌大步赶来。他一边连声抱歉,一边麻利地脱下白衣,犹如出征者卸下战袍。
“您这台手术做了多久?”看着他放松地在椅子上坐定,我才问道。
“不长,也就两三个小时。”他笑道。
我不禁咂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时间不算短了。但我知道,对于这位名声在外的外科专家来说,这只是日常中的日常。
接下来的时间里,林谋斌声情并茂,侃侃而谈自己的从医经历;我听得入神,不时脑补着他全神贯注操控探针,在血管和神经的迷宫中游走的场景。
医之大者,亦士亦侠。对术精益求精,对人古道热肠。身材高大、爽朗干练的林谋斌,确有几分“医者侠气。”
医者之技:为“精准技术”提供“精准路径”
2003年,34岁的林谋斌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进入心中的医学殿堂——上海瑞金医院时,赶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普通外科专家黎介寿到访。
面对年轻的医生们,黎院士提出了结直肠领域亟需解决的三大瓶颈,其中一个是盆腔外科解剖的理论和技术。林谋斌有些不服气:从器官解剖到血管解剖,解剖学发展了几百年,已经非常成熟;解剖技术更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哪个外科博士不是闭着眼睛都能准确找到器官血管的位置?
但黎院士随后的一个问题,让他有“当头棒喝”之感:“你们都是搞盆腔手术的,那你们在手术时看到过膀胱神经吗?
“我确实没看到过。因为神经是非常纤细的存在,隐藏于人体内部的各种筋膜结构之内,肉眼极难发现。”林谋斌说,就是这个问题,让他第一次关注到“筋膜”这个概念,并一脚踏进了一个神奇的新领域:膜解剖。
林谋斌这样解释“膜解剖”的概念:在人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或组织的表面,包括血管神经,都覆盖着一层像“信封”一样的膜(主要是筋膜)。如果手术入路在两层膜之间,不弄破膜,便可保护好膜内的脏器和血管;对于恶性肿瘤来说,还可以防止切除肿瘤时癌细胞散落到造成“癌泄漏”。
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外科临床思路。这种手术方式需要极为精细的操作,所以并未受到传统外科临床上的重视。所幸,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这种绣花般的操作已经成为可能。
可问题是,在当时,人体筋膜并没有成体系的研究,就算最顶级的外科医生,也不清楚遍布于各器官之间的膜到底是怎样的分布。没有地图,怎么走路?
林谋斌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全球性的医学空白点,为自己确立了今后20年的奋斗方向。从此,他开始了“昏天暗地”的日子。无数个夜晚,他一下班就钻进解剖室,一待就到深夜;他沉迷于人体内错综复杂的筋膜结构,全然忘了自己面前的是冰冷的尸体……
十几年后的2019年,由他主编的《基于现代精细解剖的腹盆腔外科指导——膜解剖的求源与思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业内评价: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筋膜的解剖结构划分为各个模块,比如结直肠外科相关筋膜、妇科相关筋膜,构建出每个解剖模块的整体理解,由此建立了膜解剖体系、规范了膜解剖术语,相当于为以“精准”为终极目标的膜解剖技术提供了精准的路径。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很多年轻外科医生的必备书籍;林谋斌基于膜解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各大学术会议上的交流次数达70余次,并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在构建基础理论的同时,林谋斌大胆尝试,进行临床转化应用,创造性地提出了保留尿生殖筋膜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等创新术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而最让他声名鹊起的,是直肠癌手术中的低位保肛技术。
医者之心:“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林谋斌攻读博士的时候,经常去一位要好的同学家里“蹭饭”。同学的妈妈烧得一手地道的上海本帮菜,但正受着疾病困扰——因患肠癌,她手术后不得不“挂袋”,往往做饭做到一半就要跑去卫生间……
看着老人忍受着病痛与不便忙碌于灶台之间,林谋斌心里很难受。他责问自己:“作为医生,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这些病人体面地活着?”
可这在当时确实是无解的难题。
按照那时的手术标准,直肠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5 厘米时,为了手术彻底,病人肛门肯定是保不住的,只能在肚子上装个人工肛门,配合造口袋来排便。不幸的是,直肠癌在中国发病率很高;更不幸的是,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肠癌有个特点——病灶多数都在低位,因此术后十有八九是要“挂袋”的。
所以,在林谋斌博士毕业后的2004年,当他无意中听说法国有一种技术,可以让“所有直肠癌患者都实现保肛”,他兴奋异常;更让他兴奋的是,这种技术,恰与他正醉心研究的膜解剖技术密切相关。
很快,林谋斌和团队开始尝试对患者进行极限性的保肛手术——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同时达到肿瘤根治和保留肛门的目的。2007年,他们回顾性分析了近两年的患者数据,在《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发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初步报道》。这是我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该术式已成为国内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标准术式。
为了让患者受到更小的伤害,林谋斌和他的团队继续“攻关”:2015年,他们巧妙地利用腹腔镜和经肛门内镜两种“武器”,完成上海首例腹部无切口的微创直肠癌手术;2019年,为了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他们首次在临床上提出基于膜解剖的侧方淋巴结“两间隙”清扫手术,并建立了手术标准步骤。
“医生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对付疾病,还要与病人‘共情’,考虑如何减少治疗中的痛苦、改善治疗后的生活——用医学术语讲,叫‘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这是林谋斌如今心心念念的目标。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之下,病人们感受到的是温暖,林谋斌收获到的是信赖:他的病人及家属,在出院时往往成为他的朋友;病友们口口相传,来寻他的病人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海南,甚至有人专程从澳大利亚等国赶来……
有了这样的口碑“加持”,林谋斌获得诸如上海市首届区域名医、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21年第四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等荣誉,也就是理所当然了的。
每每接触那些在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他们旺盛的精力常使我赞叹。林谋斌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知名外科专家,光是一年300多台的手术,就已经够他忙碌的了。可他还身兼医院领导职务,要管行政,甚至要操心基建工程。他还是医院临床与转化研究中心主任,要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新药物,每年参与的科研项目也有10余项;更别提他参加的学术会议、发表的专业文章,甚至获得的发明专利……而在专业之外,他还是一位认真履职的区人大代表。
如今,林谋斌又当选为民革杨浦区委会副主委,挑起了一个新的担子。
不久前,他登门看望了区委会老主委、抗战名将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听他讲述“八百壮士”的风云往事。回想起来,他仍难掩兴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竟和我有了直接的关联。这是作为民革党员的荣耀,更是对我继续以投入的工作回馈国家和人民的莫大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