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连政,河南信阳潢川人。他出身贫寒,同当年许多农家子弟一样,他没能靠着读书“跳龙门”,而是变成了“普通一兵”。
令人惊讶的是,从一个年轻的退伍兵,到河南省政协委员、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以及潢川县上海商会会长,连政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成功的秘密
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连政到上海一家隧道工程公司做了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的连政,只有20多岁,有活力,肯吃苦,而且有一副灵光的脑瓜,很快就成为公司师傅眼中的“可造之材”。
2002年,公司承接了山东奥体馆项目,已经是“小领导”的他带领一群“娃娃兵”,硬是把这个难度颇大的项目做成了精品,令起初疑虑重重的“甲方”,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
经过历练的连政,有了更大的“野心”。他辞职下海,招呼几个同伴,开始自己做工程。 从自己动手入户装修,到“非典”期间组织队伍承接多家医院的医疗设施建设;从连门面都没有到完成公司注册,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连政就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此后,他的公司瞅准机遇,参与了一些非洲援助项目,又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会展、甚至电竞行业,越做越大。
很多人都纳闷,连政,一个来自河南的农村娃,一无人脉,二无资本,三无学历,他靠什么完成这么迅速的发展?
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也许能给出答案。
那年8月,连政与商会会员一起到崇明岛开展活动,偶遇一位潢川老乡。交谈中,老乡说起他的“烦心事”:他是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但来上海经商多年,一直搞不清党组织关系在哪里,不知到哪里交党费、过组织生活。
老乡随口一说,连政却听进心里。潢川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不少人在沪经商、务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共党员。他想,何不联络一下家乡在沪流动党员,给他们提供一个过组织生活的平台?
此后,连政将这件事情当作一件要事来做。他专门建立了一个潢川在沪流动党员微信群,花了近5年的时间,联络到了60余名流动党员;从2014年开始,连政主动向家乡党组织反映相关情况,得到中共潢川县委组织部门重视。几经酝酿,2017年12月,中共潢川县驻上海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正式揭牌,潢川籍在沪流动党员从此有了自己的“党员之家”。
由一个党外人士聚拢64位流动党员,这成为沪上党建的一则佳话,被媒体广泛报道。
连政的微信昵称是“兄弟连”。在这个朴实的男人身上,确实能看到北方人兄弟般的真诚与豪情。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又一段“佳话”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连政又谱写了另一段“佳话”:他撰写的一篇提案,提交仅仅3个小时后就被省长批示,为河南省抗疫工作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2003年“非典”期间,连政曾参与上海几家医院发热病房设计和医用废弃物处理,并获得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驱除瘟疫,临危不惧”荣誉。
非典时期的经历令连政对疫情防控格外敏感。今年1月20日,连政看到病毒人传人的新闻,马上咨询上海相关专家。“提案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夜里也在赶。”
23日下午,连政撰写的《关于筑牢医院感染传播的防火墙,尽快改善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医护环境和防范能力的建议》便已成文并立即提交至河南省政协。
情况紧急,河南省政协立刻将提案内容上报河南省委省政府。当晚18时许,河南省有关领导作出批示:请卫健委认真研究采纳委员建议!
彼时,河南仅有一例感染者。之后发布的政府通告,与该提案基本吻合。
此后,连政直接把原本计划好的春节旅行变成了“物资采购战”。“自己不是医务工作者,上不了前线,那就在后方助力前线抗击疫情。”从以色列到约旦、阿布扎比、迪拜,连政跑了近20家店企采购抗疫物资。
靠着东拼西凑,克服语言、交通重重问题,他采购了近20万元的口罩、医用手套、消毒液、泡腾片。“国外采购医疗防护物资其实很多人没有经历,并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很多华人华侨购买造成了物资短缺,国外也在储备这些物资。”
同时,他还动员商会和信阳籍老乡,开展支援家乡抗击疫情的募捐,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物捐物,共渡难关”,为信阳市和潢川县筹集到70余万元的疫情防控物资。他还相继向上海复旦中山医院、浦兴街道,以及河南少年基金会、信阳市和潢川县相关医院等捐赠防疫物资及现金近50万元。
这样的表现一点也不奇怪。自从有了自己的公司,连政就把“社会责任”挂在了嘴边。
他给家乡建学校、打水井、修养老院,把家乡的孤寡老人当父母一样对待;他跑到云南、甘肃等地捐助当地困难学生,前后资助过十余万元;他还当上了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致力于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公益事业。
连政至今清楚记得,2005年自己创业后第一次回乡返沪时,全村老少冒着大雨出门送他的情景。“能力意味着责任。我无法忽视那些期待的眼神。他们让我感动,更让我充满力量。” |